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后美学视野中“审美泛化”现象的中西观照_中西比较

时间:2011-07-0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冲击,后美学的理论也悄然进入中国文艺学理论研究的领域。后美学在解构中国艺术自律与独立性的霸权地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审美泛化”现象的出现。在中国文艺学转型的关键时期,处理好“审美泛化”的问题已经显得刻不容缓了。
论文关键词:后美学,“审美泛化”,中西比较

 

现代主义发展之后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美学发展至今也形成了新的领域――后美学。顾名思义,后美学即美学之后,它是相对于以前的美学而言的。西方传统美学以康德、黑格尔和鲍姆嘉通为代表,而以海德格尔、德里达、波德里亚和韦尔施为代表人物的后美学理论则对传统美学进行了重新解构。随着后美学时代的到来,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文学的消亡,审美泛化,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等问题成为了近几十年来西方美学中的热点话题。

“审美学必须以人(而不是以物)为本位,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1]。这种说法不容置疑,审美学应该属于人学。在后现代文化中,“审美泛化”(aestheticization或aesthetization)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它常常与“仿像”和“拟像”之类的词相关联。法国后现代理论家波德里亚认为,“审美泛化”是“拟像”的结果,是“拟像”的扩张造成了“审美泛化”现象的出现。在西方学者看来,“审美泛化”主要体现在审美中介的发展变化上。“作为媒介的技术不仅摧毁了产品(其使用价值)‘信息’中西比较,而且也摧毁了劳动力本身(这正是马克思要表达的生产的变革性意旨)”[2]。审美媒介必然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审美泛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一)中西“审美泛化”渊源的比较

新康德主义哲学家齐美尔在论及“文化悲剧”的概念时就曾说明了现代经济活动对文化的影响。“每一天,来自物质文化的财富不断增长,然而,个体的心灵却只有通过使自己不断地远离物质文化来丰富自身发展的形式和内容”[3]。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受到了来自物化现实的干扰,而为了保持自身精神世界的自由与纯净,就必须采取远离日益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方式。于是一切艺术与文化都在寻求一种乌托邦,逐渐地进入了一种虚拟的对话交流方式,艺术中介的多样性便应运而生。可以说齐美尔的“距离说”预言了“审美泛化”现象出现的可能。

综观近些年的美学发展,中西方对于“审美泛化”的讨论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就必定与德国后现代美学家韦尔施相联系。他在论述美学时是持批判态度的,他严峻地指出了现代社会“美”的堕落、泛滥与审美意义的消解。

与西方的宏观视角不同,中国的审美中介理论集中在更细微更理论的层面。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论述审美中介时曾提出了“物甲物乙”理论以及科学与艺术的两种反映方式。他对美感这样定义:“美感不是别的,它就是人在外在世界中体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时所感到的快感和欣喜”[8]。在这个定义中,朱光潜清楚地认识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性。审美中介产生于审美过程之中论文提纲格式。洪毅然把审美过程看作是非常复杂而曲折的,他认为这是多种心理功能、情感情绪因素交集并且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过程。他指出了审美中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种多样性必然预示着“审美泛化”现象的出现。李泽厚在关于审美中介的理论中提出了美感结构的四因素说,他认为“审美感受是感知(或表象)、想象、情感、思维(理解)几种心理功能的复杂动力综合”[9]。他把这几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看作是审美感受的中介是比较全面的了。但这些心理功能主要在主观世界中体现,缺少客观理念的参与。如果发展到极端也必然会走向“审美泛化”的轨迹。同样,杨春时在他的美学理论中这样定义“美的本质在于它的超越性与自由性。”。这与西方的后现代美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既然美要追求超越与自由,那就必须探求美的多种可能性,也就必然地会流于“审美泛化”。

(二)中西“审美泛化”现象的发展

在后美学的研究中,“审美泛化”现象首先从拟像、仿像开始。在波德莱尔看来,仿像(simulacra)是指通过模拟而产生的影像或符号。不同的是,符号在以前是对现实事物的直接模仿,在后现代社会则变成为模型或模式的模拟仿制。这种仿制越来越呈现出虚拟化,与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模仿的模仿”迥然有别。“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或大众文化中,各种影像的生产和复制,早就超过了现实的边界,使得想象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难以区分”[10]。看看西方电影《阿甘正传》中西比较,会让现实中的人们无法对生活进行正确的判断与理解,它左右了人们的正常思维与意识。在好莱坞的诸多超现实影片中你都会有这种体会,好像人类未来的生活就是电影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状态。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信息娱乐文化产业的繁荣更是马不停蹄。文化的身影遍布各处,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影视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都已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这些文化中介的多渠道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更丰富的文化内容。在50、60年代红歌盛极一时,那时的音乐种类比较单一,音乐的传播媒介更是简单。到了80、90年代,流行音乐开始盛行,音乐的种类开始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西方摇滚乐、拉丁舞曲等西方的音乐文化开始在中国大陆上蔓延。现在的音乐类型更是繁盛,街舞音乐、希哈乐在中国中学生人群中都备受追捧。现代生活的娱乐文化更是种类繁多。不论是快乐男生还是超级女生,不论是李宇春还是曾轶可,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让人们眼花缭乱。现代人在欣赏节目以取得娱乐效果的背后,这些泛化的审美文化是否也应值得当代人的思考。另一方面,这些非主流文化也导致了文化审美价值的失衡与“审美泛化”现象的泛滥。对于娱乐文化中出现的新的节目类型如各种选秀节目、择偶节目,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认同,毕竟这都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些节目不仅解除了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而且也解决了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但由于这类节目不断地被复制被模仿,现在已是泛滥地无可救药了,几乎每个电视台都开始主打这类节目。在商业运作的背后,更多的是现代人心理状况的亚健康状态。在今年的快男选拔赛中,有位叫刘著的选手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先不论其它,他(她)的音色确实够优美动听,音准确实到位。如果单纯是歌唱比赛之类的节目,我想他(她)的成绩应当不错。可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女性魅力的嗓音却出现在快男的选拔赛上,真叫人匪夷所思。有人说他(她)纯粹是为了炒作,有人说他(她)是做过变性手术。这些说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持,对于幕后的操作可能只有刘著本人和当期节目才知晓。说到这里,不免会想到刚刚离世的杰克逊,他可以说是西方歌坛的璀璨之星中西比较,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几代人都深深崇拜着。他之后做过整形手术,但这并没有大肆炒作与宣扬,我们可以包容地理解为是他个人的生活行为,其它人无权干涉。网络炒作一时的芙蓉姐姐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她为什么会出名或者怎样出名的,这些问题是否引起过深思。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凡是美,都应该是真,是善的。这里并不是说芙蓉姐姐不美,而是她是否同样具有真和善呢。她的人生阅历的确比较坎坷,但她却坚强地面对了,这点是值得称赞的,可以看出来她内心深处对成功的渴望。但她出道后,似乎性格和观念都改变了。她对于“公众形象”这个概念缺乏明确地认识,渐渐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了,让人不免有点惋惜。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另一个网络红人凤姐,简直就离谱得多了。首先表现出的是她的素养问题,她刚开始踏入娱乐圈还没有多少人气与魅力,但她似乎把娱乐圈当菜市场一样随便,说话没有分寸,言语粗俗,做事更是不懂得谨慎,各种丑陋的照片都放在网络上,让人瞠目结舌。其次,她且不论自身的条件怎样,对其它同行人还总爱进行人生攻击论文提纲格式。这样一个没有“公众”概念的人是怎样红起来的,试问现代的娱乐媒体与娱乐节目是否还有追求审美真谛的理想。太多的商业利益,过度的商业炒作,一切都被商业操控着,人们心里的那份纯净之美又何去何从。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对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和安徒生的《夜莺》不同结尾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论文: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与《讲话》的离与合_论文范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