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唯美主义的两种姿态-以闻一多和王尔德为例

时间:2016-02-23  作者:潘白鸽

论文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唯美思潮波及中国,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与英国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不同的唯美风尚,它以闻一多为代表,与西方唯美主义有深刻的渊源关系,同时又有其特别的民族时代特征。中国现代的唯美思潮以唯美主义诗歌创作为主体,另外还有戏剧等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唯美主义,闻一多,王尔德,姿态

“为艺术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不是由王尔德提出的,早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作家戈蒂耶就将“为艺术而艺术”确立为自己的文学主张,但在影响上,英国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和创作的实践,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一股唯美之风,“唯美”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十九世纪末的唯美风潮卷至我国已是二十世纪之初,“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被我国现代的许多作家吸收入自己的创作,变异和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谈到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闻一多是代表性的诗人,他明确提出自己赞同“为艺术而艺术” 的观点,与十九世纪末英国的唯美主义比,有其偏差。

王尔德在他的戏剧《莎乐美》中对“为艺术而艺术”有了,绝好的阐释,艺术产生的唯一目的是艺术它自己,美是《莎乐美》里唯一的内容,任何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或其他的附带的意义都不是作者视线里的内容,而只有美,莎乐美惊艳的美,她的残暴然而热烈的爱,宫廷里华美的布景等等都是王尔德钟爱的艺术的材料,这些美本身只为艺术服务,也就是他,作为一个极端的唯美主义者所提出的“为艺术而艺术”。

闻一多曾在《征求艺术专门的同业者底呼声》中提出:“我想我们主张以美为艺术之核心者”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同时他又高喊:“有艺术天能的听着/------艺术是改造社会的急务,/艺术能替个人的生计保险。”。由此可见闻一多的“为艺术而艺术”并非王尔德所理解的“为艺术而艺术”,在闻一多的美学思想中,“为艺术而艺术”和“艺术是改造社会的急务”是并不矛盾的。闻一多的“为艺术而艺术”实际上是艺术不能缺少美,特别是美的形式,没有了美也就没有了艺术这一观点的另一说法,并不排斥思想。而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值得是“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前者侧重艺术(美)的必要性,后者是一种必然性的阐释。

分析这种差异还得从分析“为艺术而艺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背景环境开始:十九世纪末的唯美主义倡导和实践者们之所以要大呼“为艺术而艺术”,是针对19世纪末欧洲社会市侩主义的漫行,伪善的道德、功利主义、对艺术的轻视与不理解。王尔德说:“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只能到一部古代意大利异教经典所说的Citta divina(圣城)的地方去,在那里一个人至少可以暂时摆脱尘世的纷扰与恐惧,逃避世俗的选择。” “我们的唯美主义运动,是对于无修养无趣味的现代社会的反动。我的小说是关于装饰艺术的一个解放,也就是对事实主义的粗暴和野性的反抗。”尽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艺术观点部分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上受了康德等的影响,赞成无功利利害的美,但他不可能绝缘于他的时代,说“为艺术而艺术”是“为金钱而艺术”的绝望的反抗也好,王尔德的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毕竟将美摆到从未有的高度,其对艺术的极端的崇拜也不无坏处。

而闻一多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白话诗创作对形式语言提炼的忽视和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的忽视提出的。 “我们耳闻诗坛叫嚣,瓦釜雷鸣,责任所在不能不指出他们的迷途来。”

“艺术与生活” ---学者与战士的双重身份和世纪末的反叛儿

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西方早就有了探索,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艺术模仿生活”,这也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派别所认为的。“艺术模仿生活”是西方文论的传统,但到了卢梭时期的浪漫主义就对这一观点有所冲击。

王尔德的儿子维维安曾说:“王尔德作品的灵感都是来自艺术,而非任何人工的事物。”如《道林·格雷的画像》来自一副画像和画家的一位模特儿,《莎乐美》来自《圣经》,这些充分说明了王尔德在自己的创作中实践自己的艺术并非来自生活的观点。他在《道林·格雷的画像》自序中提到:艺术这面镜子反映的是照镜者,而不是生活。他认为,不是生活创造了艺术,而是艺术创造了生活。他反复讲:“生活是艺术的最好的学生、艺术的唯一的学生”“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文学总是居先于生活。它不模仿它,而是按照自己的目的浇铸它。”“生活是极苦的汁,它破坏艺术,像敌人破坏他的住宅一样。”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资产经济发展,物质富足的现实可以使艺术家们暂时的无视生活而只关注美,与此相反的中国现代的社会发展的现实环境,是不容许无视现实、逃避现实的艺术家存在的,而闻一多的诗歌,如果硬是把它现实的成分切除,他的作品就全然不是他本人想要表达的那样,而只会是一副美丽皮囊,原先诗作中坚韧反抗的精气神荡然无存,这肯定不是闻一多自己想要的。读他的《红烛》《死水》,《孤雁》,有思乡的肝肠寸断,有爱之极恨之切的爱国之情,即使早期更显唯美风尚的咏青春歌自然的作品,也能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恩,对生命的赞扬。

闻一多也赞成王尔德的“自然是我们创造出来的”的观点“‘自然的终点便是艺术的起点’,王尔德说得对,自然并不尽是美的。”但与王尔德不同,闻一多并未在创作中排斥生活,而是用艺术的手段提炼生活,使它成为艺术,尽管很多诗篇里,因为现实种种,悲观、绝望的情绪时而流露,仍被他的诗歌中坚韧的希望所覆盖。

王尔德在当时或者后来的许多人认为是享乐主义者,这多半是因为他的奇装异服和彻底的对传统的矫揉造作的社会道德的不留情面的反抗造成的,对待生活上,笔者认为,他始终是积极的乐观点,他循着他自己的理论:“对他(道林)来说生命本身就是最重要最伟大的艺术,其他的艺术似乎只能算是它的准备。时髦是想入非非向短暂流行的企图。….他追求建立某种具有深思熟虑的哲学和秩序井然的原则的新生活的法则,从感官的灵化实现最高的理想。”《道林格雷的画像》他对感官的体验(或被人称之感官的享受)是这样解释的:“对感官的崇拜常常受到贬斥,那是有相当的道理的。人们对激情和感官刺激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天然畏惧,因为自己似乎抵挡不住它们。人们意识到大家共有着一种组织不那么严密的生存方式。道林 格雷感到人们对感官的真正性质从来就不理解。感官一直处于野蛮和兽性的地位,只不过因为人们在用饥饿迫使它们投降,或是用痛苦扼杀着它们,而不是把它们变成新的性灵因素,在这种星岭之中追求美的善良本能可能成为主义特点。在回顾人类的历史进程时,他往往产生一种失落感。牺牲太大!所得太小!疯狂而顽固的拒斥和严重的自我摧残和自我否定全都是因为害怕,其结果反倒是堕落,比他们出于愚昧而意图逃避的想当然的堕落不知要可怕多少倍。大自然有一个精彩的反讽:把隐士赶到荒野里去跟野兽同饮食,与野兽同起居。”“一种新的享乐主义即将出现,它会重新创造生活,把生活从冷酷丑陋的清教徒主义中解救出来….这种享乐主义肯定要促成智慧的发展,但它决不会接受主张否定激情经验的 任何理论或体系。它的目的一定是经验本身,而不是经验的结果---无论那结果是苦是甜。它对于使感官死亡的禁欲主义和同样使感官迟钝的淫逸放纵都不想研究。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现代服装设计中民族服饰文化的结合初探
下一篇论文:浅析《老子注》中的性情关系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