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论张洁小说叙事语言的转变_文学艺术论文

时间:2011-06-0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她的叙事语言也彻底的进入夸张粗鄙化。虽然这转变还不是相当的彻底。
论文关键词:张洁小说,叙事语言,转变
 

和历史事件与时代氛围相契合,张洁早期的作品基本上都围绕着一种写作模式——热诚的信仰,纯真的情感,透明的思维,和谐均衡的叙述方式,柔美伤感的语言风格——那正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文本典范。

光明与希望,是张洁作品最早的主题。《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秋日晴空一样明澄”的语调,讲述着一个被“四人邦”迫害至死的艺术家的生命、才华和事业怎样在一个少年身上得到延续的美丽故事,讲述着一个摆脱了灾难的祖国,令她的人民“一生也不会忘记的早晨”的故事。还有《谁生活得更美好》、《冰糖葫芦》等作品均属此类。让张洁捧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沉重的翅膀》是写改革题材的。全书溢满了政治激情,特别是作为英雄人物而塑造的主人公郑子云,更是一位“铁肩担道义”的改革主将。张洁赋予这个人物极为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而由于当时社会正沉浸于一种摆脱了枷锁获得解放的狂欢热潮之中,故而那炽烈闪光的理想主义便天然地被历史的瞬间巨变和人们兴奋而急切的心情携带上了乌托邦的冲动。无可否认,张洁的早期作品正是自觉地向政治投设,是时代巨擘或曰她自觉地遵从着时代巨擘的指引所培植出的在意识形态整合下的乌托邦“理想文本”。

不仅在社会政治领域,就是在人性与社会伦理道德领域中张洁所挚诚追求的“人”的大写化、人性化、理想人格、理想人际关系中也弥漫着理想主义的色彩。《祖母绿》中的主人公曾令儿,张洁分明是以宗教画的笔法给这一人物的生命中注入了天国赋予的神性和大地赋予的母性,给她的人格镀上了殉难者的灵光。她的爱与牺牲紧紧地联在一起,她的幸福与痛苦紧紧地联在一起,因此,格外超凡而感人。然而,这圣洁光环下的人性分明是被作家过于理想化了,这份理想化人格显露着浓重的虚幻之美。《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女作家钟雨,更是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张洁梦幻式的自我镜像,那镂骨铭心的“不能忘记”的爱情,被她的生花妙笔渲染得那般神圣,那般超凡脱俗。然而,那完全是一场柏拉图式的精神苦恋。我们不敢断言世间没有张洁笔下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也不敢断言世间会有在伦理道德藩篱前结下的如此残酷自戕的神圣同盟,然而,在它的美丽与不朽中却融入了多少泯除了人间烟火气息的理想主义因素。张洁曾借主人公钟雨之口说过:“我只能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这理想主义虽然给她带来了无比的痛苦,然而她却仍以虚幻的理想给这痛苦涂满了美丽与璀灿??这就是张洁,张洁的“理想标本”,张洁式的理想主义浪漫诗情。

理想到粗鄙的涉渡

进入80 年代末90 年代初,那种在张洁早期作品里所流露出的浪漫诗情式叙事话语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文学艺术论文,随之而来的是暗藏于作者内心压抑已久的对愤懑的发泄。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有力嘲讽,是一种对曾经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化英雄人物的谎言与恶行的彻底揭露,是一种对懦弱恶俗男人的无情嘲弄。从某种意义上说张洁小说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叙事语言风格的转变也是她自身对社会对人生价值观的一种转变,虽然这转变还不是相当的彻底,但我们依旧可以从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清晰的看到她心中理想王国的坍塌文学艺术论文,理想主义美好愿望的幻灭。于是,她小说的浪漫诗情式的语言叙述风格也随着她理想的幻灭而逐渐消失。然而,在一种旧的叙述风格还没有完全消失而另一种全新的风格也还没有完全出现的这个时期,我们便把它称为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里作者小说中所显示的种种语言叙述风格也同样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那种即将来临的一种全新的夸张粗鄙式的语言叙述风格。而这新旧两者之间的转变期也便是作者小说语言叙述的从早期浪漫诗情式叙述向后期夸张粗鄙式叙述的一次涉渡。

1986 年,张洁写出了反讽色彩极强的中篇《他有什么病》。社会不公、工作懈怠、舞弊弄权、崇洋媚外、愚昧堕落??尽在不动声色中被一一展示,没有了一丝一毫的崇高与浪漫色彩;1987 年,发表了《谋杀》、《脚的骚动》等短篇。庸凡、无聊取代了轰轰烈烈与热切的理想;1988 年,长篇《只有一个太阳》问世。这是一部标志着张洁价值取向与美学风格出现根本性裂变的重要作品。它以一个科学家代表团出国访问为主线,将许多中外人物的生活碎片相拼合,突出中西文明的差异与类同。在这种碎片拼接中,作家固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动摇,“理想世界”彻底崩塌了;1989 年,短篇《柯先生的白天和夜晚》发表。在此之前,张洁的作品就已经呈现出寓言化倾向,而此作格外受到了她本人的重视。它以一种倦怠的语调向人们宣示着孤独的世界中生活的无目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在“活着”……90年代初,张洁发表了中篇小说《日子》。一个小有名气的数字家在庸凡与杂乱的琐事面前苦度着渺小而窝囊的日子;同年发表的中篇《红蘑菇》中,爱,已经不再是“不能忘记的”,而变成了明码标价的、明争暗斗的、甚至变成了“恨,是不能忘记的”;紧接着短篇《她吸的是带薄荷味的烟》发表。那里的男人不但不复是“充满柔情的”、“脱俗的”柏拉图(《爱,是不能忘记的》) ,而且也不再是卑劣的、狡诈的、要榨干妻子最后一块钱、一滴血的恶棍(《红蘑菇》) 。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既无耻又无赖,既懦弱又无能(甚至包括性无能) 的下流胚! 在这里,张洁对男人已经彻底失望!

如果说, 依据将黄金时代置放于旧日或未来, 可以将叙事话语划分于悲观与乐观、感伤怀旧与肯定现实。那么,在张洁的作品中, 无处不在的是一脉为盈滥的乐观所环绕的绝望, 同时是一种为创楚所浸透的乐观昂扬。美好的年代与希冀存在于旧日, 存在于丰饶的记忆与湮没的岁月,存在于一册应按照死者的愿望与之同焚的“ 写着《爱, 是不能忘记的》的” 笔记…然而, 在美好的、湮没了的旧日记忆与救赎的、黄金彼岸的降临之间, 是灰色、琐屑、狭窄而喧嚣的现实,其间硕大无朋的俗媚、市井噪音、恶意与病态敲打着、撞击着张洁及其同代人、同代精英知识分子的涉渡之筏。如果说张洁的“ 方舟” 之上的同行者不仅相距“ 遥远”而寥寥, 而且他们以沫相濡的情感,也只能是痛苦繁衍着痛苦、孤独抚慰着孤独。张洁因此而给了她的同行者, 也是年代时代的同行者一个最为著名的名字“ 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悲愤颠狂的夸张粗鄙

1998 年末,当世纪的晚钟即将敲响的时刻,张洁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无字》的第一部问世了。这是一部史诗性的,又是一部带有自叙传性的著作。它在整个中国20 世纪的大背景下展示了几代人的坎坷命运。《无字》中的人物不能说是没有理想的,然而全书却完全失去了理想主义色彩;小说中的人性应该说是饱满的,然而作家的人性拷问却脱离了她固有的爱与善的轨道,残酷地直逼着每一人格的丑恶或弱点。作品描写了三代人的爱情,女主人公吴为的爱情历程即构成了全书的轴心。然而《无字》中已经没有了对爱情的神圣呼唤,字里行间充斥着对爱情的怀疑与不堪重负,甚至逃离。张洁自己说:“《无字》剥离着人类喜爱的面具,呈现出生活的原色??好像是上帝特别给予我的无法逃避的责任,我甚至对朋友说:哪怕是写完这部长篇马上就死,我也甘心了。” “面具”而又为人类所“喜爱”,它应该是很美好的了,但张洁已经洞穿,那美好的终究是“面具”,自己“无可逃避的责任”就是将它“剥离”。“剥离”掩盖了“生活原色”的美丽“面具”———张洁在这世纪的晚钟声中彻底告别了她的理想主义乌托邦的话语定势。

此后的张洁似乎羞于谈早期那段时间的作品了, 现在的她更带有向恶德与偏见挑战的存心, 不管不顾地撕掉假面, 入木三分地讽刺揭露, 而且更毒辣无贬意的对于庸俗愚昧的调侃挖苦, 刺得你跳起来才快意。她的叙事语言也彻底的进入夸张粗鄙化。辣手写出了她对于人特别是对于一些男人的失望、愤激, 乃至某种偏执的怒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她掩饰不住她的一种上了男人的当、上了正人君子的当、也上了自身 “ 小资产”温情主义当的心情。她急于揭露使她上了当的这一切, 恶心它们和剥光它们。所有这些不无发泄报复意味的恶言恶语后面,细心一点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张洁式的五十年代的理想主义, “ 森林的孩子”式的乌托邦, 不能忘记却又无法不忘记文学艺术论文,张洁甚至有意躲避她最初的一批作品的美梦式的憧憬。除了婚外恋一点, 其实仍是生离死别地老天荒的古典式的爱情乌托邦。张洁的最后一篇温馨善良的作品是短篇《雨中》, 写一个汽车司机给予倔强与不幸的女主人公的一点同情。此后, 张洁的固执的与洁癖的颇富形而上意味的乌托邦颠覆了, 她还没有找到代替或填充这种颠覆的新的激情、幻梦、寄托与平衡。国外的经验同样令她失望, 所以她写了尖酸刻薄的《只有一个太阳》。把嘲弄的锋芒直指向老外,她不能实现与生活与自身与形而下的现实主义不是指文艺的和解与认同。她的嘲弄决不是例如王朔式的至少在表面上的随波逐流、狡桧机智、自嘲自慰而又心安理得乃至时而心花怒放。她又学不来中国文人的飘飘然,浮生若梦, 难得糊涂。她其实还是不能忘记, 而且不仅仅是爱情。她有时转向悲愤颠狂乃至自毁形象的撒野与傻笑。从身心健康的角度衡量, 这可能是她的不幸, 从作家的创作角度来谈, 这反而造就成全了一个与别人不同, 也与过去的张洁不同的文学个性。

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是从清新到穿透, 从温馨到犀利, 从幽雅到态肆, 从单纯到驳杂。其实, 单纯与驳杂, 动情与无情, 审美与审丑乃至古典与现代都不是绝对的与单一的, 也不应该是排他的。即使已经走过了一段“ 历程” , 总也还有许多令人眷恋、令人神迷的东西。

注 释:

①②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原载《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

③张辛欣:《撕碎,撕碎文学艺术论文,撕碎了是拼接》,原载《中国作家》,1986年第2期。

④⑤张洁:《爱, 是不能忘记的》,广东人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杨梅 (江苏) 徐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西爱情诗之差异与成因[1]_文学艺术论文
下一篇论文:人间如此,如此人间_异类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