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第二,自然环境的影响:音乐界把秦岭作为南北民歌的正式分界线,这是因为自秦岭以南各地民歌的词曲结构、音调特征及衬词衬腔的运用等同北方民歌形成明显的分野。有趣的是,秦岭正好又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气候、地理与民歌体裁的流布形势如此相似,绝非巧合,而是反映了前者作为一种物质因素对后者这一精神现象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故陕南在行政区划上虽属于北方,但那里的民间音乐,却具有典型的南方风格。
以北方而论,有四种代表性的民歌,“信天游”、“山曲”流行于黄河中游两侧的黄土高原;“爬山调”在其北部的阴山山地及河套平原, “花儿”主要流传在黄土高原西侧的陇中高原,它不仅跨越宁、甘、青三省(自治区),而且还是回、汉、藏、保安、撒拉、土族、东乡、裕固等民族的劳动人民共同喜爱的歌唱形式。总之,这四个歌种的流布,从黄河中游起,溯流而行,直达上游。其间的高原山地,到处飘响高亢、悠扬、质朴、深沉的“山曲”、“信天游”、“爬山调”和“花儿”。
南方民歌的分布情况亦然。横贯东西的秦巴山地上,陕南山歌遍布于北侧,四川民歌流行于南麓;而在宜宾与重庆之间长江沿岸的低山丘陵间,又有清丽婉转的“神歌”;其南部的云贵高原也是民歌的风靡之地,它们均属于长江流域的上游,共同组成西南山歌的大本营。在长江中游,鄂、湘、赣的鄂西山地,鄂东北、东南低山丘陵,湘东、湘西山地,南岭山地及赣东、赣西山地,更是蕴藏各种民歌的天然宝库。这一带的江汉平原及长江下游苏、皖南部的水乡,还有民歌的一个重要类型——田秧歌广泛流行。珠江上游的粤东北山地,则有一颗南国艺术“明珠”——客家民歌独放异彩[3]。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对于某种民歌体裁的影响,就如土壤对于农作物那么重要。我们当然不能断言,凡有山水,必有民歌;因为民歌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但离开了“依山傍水”的特定环境,山歌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天然舞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民众性格的影响:如上所述,不同的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主要地是造就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各地区的音乐风格。如西北民歌的旋律多高亢激越,这与西北地区人民生活在贫瘠的黄土高原,性格粗犷豪放、声调高亢有关。而富饶的江南水乡,山水灵秀孕育了江南人温柔细腻的性格特征,因此不仅其语言被称为“吴侬软语”,而且这个地区的音乐也显得优美柔和,其音乐旋律多波浪起伏,委婉曲折,尤以江南小调出名。发表论文。其次,由于民歌是口头流传,所以同一首民歌流传到不同地区,便又会糅进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到民歌的变异特征。
如经典名曲《茉莉花》,这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各地的《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但旋律与风格特征则各不相同。江苏的《茉莉花》优雅清丽、纤细柔美,其润腔纤细、精巧,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柔腔风格”。《茉莉花》流传到河北后又出现新的风格,虽然在唱词、音乐结构等方面仍与江苏《茉莉花》相似,但与当地的民俗民风、语调方言相结合,其旋律产生了很大变化,形成热情泼辣、豪爽奔放、生机勃勃的音乐风格。如一开始“好喂一朵茉也莉花儿来哎哎哎” ,其中“喂”、“来”、“哎”等具有浓郁方言色彩的衬词与有特色的音乐融汇相映成趣,一位北方大姐的性格活脱脱地刻画出来了。在江苏《茉莉花》中歌词“我有心摘一朵戴”,在河北的《茉莉花》中则变成了“我有心掐一朵戴”,一个“摘”,一个“掐”,一字之差,南北姑娘的性格差异就鲜明刻画出来了。在“花儿比不上它也哎哎哎”句中,“上”字处旋律的连续顿音,正反映出了北方民歌顿挫有力的特点。结尾部分,旋律陡然翻高八度,在高亢的哼唱中充分体现了北方女子敢爱敢恨的泼辣劲儿[4]。
第四,历史传统的影响:民歌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品种之一。它的起源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时代,先民就在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自此之后,民间歌曲就一直与人类的一切生活行为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尽管许多古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早已消失,但表现那些内容的民歌却流传至今。由于各地生活习俗、地域文化、审美情感的差异,使民歌得以保持其多彩的地域特色,从而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过去时代的珍贵资料和赏心悦目的艺术瑰宝。
结 语
凡民歌流行之地,大多数都有悠久的歌唱传统。使其民歌中的地域特色代代相传,形成传统。虽然,社会历史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战争、迁徙、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的种种原因,都会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产生影响,原来歌风浓厚的地带,可能因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民俗的改变而逐渐退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环境的变迁, 民歌也会“因地制宜”、“入乡随俗”呈现出新的风格。其实,中国民歌随时代、环境变迁而产生流变的现象是随处可见的,有的曲调发生变化、有的则被重新填词、还有的用现代音乐手法来演绎传统民歌等等,这不仅形成了民歌的多元化特色,而且也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赢得了艺术上的不朽。总之,民歌的形成离不开地域环境的“渲染”,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歌与地域特色之间的关系, 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民歌艺术的理解与鉴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民歌创作者的艺术创作能力,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 静.音乐艺术鉴赏[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2] 周青青.中国民歌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 乔建中.中国音乐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 周青青.中国民歌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谈中国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论文:浅析《放牛班的春天》的艺术特色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