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人物描写与题旨的紧密相连—读萧红的《生死场》有感

时间:2016-06-17  作者:张杨
钱钟书在谈《谈<拉奥孔>》中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萧红在描写她的人物形象时,也是在极力追求这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了和小说的题旨更有整体合一性,她把她的人物也都喻成了“猫”、“狗”、“猪”、“牛”、“马”等等动物,这样做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生死场》中的农民由内而外都已经物化了。真正的是“人和动物都忙着生,忙着死……”,说明了萧红缜密的整体构思与良苦用心。

                                二

联系《生死场》的写作背景,也可以理解萧红为什么要把她作品中的人物都喻成动物了。这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更是作者当时心情的一种真实写照。1933年10月,萧红和萧军出版了他们的一部小说散文集《跋涉》,这本书奠定了两人在东北文坛的地位,但是却招来日伪统治者的恐慌和注意,这本书随即遭到了查禁。逼不得已,萧红和萧军开始了他们向南逃亡的旅程,来到了青岛。但是,她仍然惦记着故乡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她和萧军从未间断过打听东北的消息,但是传来的消息却总是让她凄惘、失望和刺痛。在痛苦中她思索着祖国遭此国破家亡之劫的原因。她忆起了儿时所见的处在深重灾难中的东北农民的混沌未凿的生存状态。这些固守家园的农民们沉寂愚昧的生活,在萧红的脑海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她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灾难正是由中国国民的这种劣根性所致,在《生死场》中,她把这种劣根性展现无遗。胡风在《生死场》的《读后记》中说:“不用说,这里的农民底命运是不能够和走向地上乐园的苏联的农民相比的: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底血汗自己底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底威力下面。”②是的,萧红正是发现了生活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本该有着生命活力的的国民的愚昧、麻木、死寂和像动物一样的生存状态,发现了为五千年封建奴性文化说侵蚀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为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她的这种人类物化的发现,萧红在描写她的人物时,总是把他们与动物做着比较,发人深省。但是,我们同时又发现,在《生死场》的后几节中,当群众一旦起来抗争,我们便很难再见到作者用动物再比喻她的人物了,她的人物这时候是有人性的了,是真正的人了。这反映了萧红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愚昧民众的无奈与绝望,对他们“活过来”的欢欣与赞赏。她通过对人的动物化描写来对国民性的弱点提出了控诉,指出了人必须活得像人,要抗争不公平的命运。像动物一样的生存,听天由命,是无路可走的。她企图用这种危机感和急迫感来唤醒中国民众沉睡的灵魂,用对她的人物抗日前后描写的反差给读者以强烈的感观冲击,这是一种良苦用心。《生死场》发表后引起的轰动无疑就是她的用心获得成功的标志。

   这种把人物比喻成动物的手法固然会形象生动,但是这种手法的缺陷也是在所难免的。重复的以人喻物的描写固然会给读者以强烈的感观冲击,但是不免单一。胡风曾在《生死场》的《读后记》中如是评价这本小说:“在人物底描写里面,综合的想象的加工非常不够……语法句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②这种评价也从客观上反映了这种创作手法的缺陷。萧红未及中学毕业,在文学修养方面的功底远没有“大家”那般过硬,这种单一的以人喻物的创作手法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她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我认为《生死场》中这种人物描写手法是成功的。它反映了一个有着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的作家的创作魅力。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虽然萧红的生命并不长远,但是这种创作魅力是永恒的!

注释:

① 萧红:《萧红集》, 花城出版社,  2006年

② 胡风:《读后记》,《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五》,541、543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5月

参考文献:

① 杜一白,张毓茂:《萧红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② 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 黄晓娟:《雨中芭蕉 萧红创作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1月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鲁迅的“死孩”意识
下一篇论文:人类永恒的战争—读残雪《三位一体》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