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旧中国北方农村的写照——评萧红的《呼兰河传》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呼兰河传》是萧红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把她的笔深入到人们的灵魂深处,通过一个个生动简洁的画面,描绘出呼兰人们的精神病态。在小说中,作者细微地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呼兰河传》明显的特征是散文化倾向,为什么萧红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写法,采用了散文化的方式呢?这与萧红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呼兰河传,精神病态,风俗画,自然环境,散文化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鲜明地反映了萧红审视人生的高度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后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缩影,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和历史价值。

萧红在《呼兰河传》结尾中说:“以上我们写的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可以说这是带有作者特有印记的回忆性自传体小说。作者虽然从当年亲身感受出发,以儿童的纯真抒写自己童年的历史,但却能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对历史进行反思,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印象和思考,执意追求历史的真实,从人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事件中,描写她看到、听到和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呼兰小城虽然也经历了辛亥革命,但因地处偏僻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所以仍是闭塞、落后的封建宗法制度下自然经济形态的农村社会,这里因袭着封建社会的各种法规,保留着封建社会的各种陈规陋习,封建思想毒素在荼毒着人们的灵魂。当萧红把她的艺术视野投向这个封建宗法农村社会的时候,她着力从精神层面揭示他们的不幸,揭示他们由于封建专制制度、宗教迷信、传统思想带给他们的精神重负。作者把她的笔深入到人们的灵魂深处,通过一个个生动简洁的画面,描绘出呼兰人们的精神病态。

这里的人们因循守旧,苟且偷生。他们逆来顺受、听其自然,春夏秋冬,脱下单衣换上棉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生老病死麻木不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觉其苦也不觉其乐。论文参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呼兰城东二道街有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曾多少次陷过车、淹过人;也曾多少次淹死过猪、狗、鸡、鸭,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灾难。但呼兰城里却没有一个人主张将其填平,相反津津乐道地谈论大泥坑里发生的一切;他们也自私卑怯,自欺欺人,缺乏同情心。他们本来吃的是瘟猪肉,但不好意思对外说,偏说是大泥坑里淹死的死猪肉,假若不谙世事的孩子说出了事实的真相,便会遭到打骂。有二伯本是位贫穷的农民,但他为自己与张姓地主同宗而洋洋自得,喜欢别人称他为“二掌柜的”,“二东家”,而别人称他的乳名时,他却恼怒,甚至动手打人。所有这些,都无不是封建传统思想对他们毒害的结果。并且这种毒害已经渗透到他们的灵魂,更可悲的是,他们意识不到这种毒害,又反过来对没有受到毒害的年轻人进行摧残。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本是个健康可爱的女孩子,因发育得快,十二岁就长得很高,“大模大样,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这些本来就是一个普通女孩子正常的所作所为,但在呼兰城这些愚妇们看来是“太大方”、“不怕羞”、“不象个团圆媳妇”,从而把她当成一个小妖精。为了使她能象个团圆媳妇,这些愚夫愚妇们开始骂她、打她, 把她吊到大梁上用皮鞭子狠狠地抽她,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把她放到热水缸里烫她,给她吃偏方,跳大神等。她们这样做都是为了小团圆媳妇,尽管手段残忍,但心是至诚至善的,最后活活地把小团圆媳妇折磨死了。可见封建礼教、封建制度是多么的残忍。更可怕的是这种意识已经渗透到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中,成为一种历史的力量,变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规常理,人们只能在这种常规常理的约束中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生活,不能有“破格”的行为。稍有“越轨”,即遭惩罚。马克思指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呼兰城这些愚夫愚妇们对团圆媳妇的戕害,就是“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历史悲剧。萧红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深刻揭示了这种历史的悲剧性。

在小说中,作者细微地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风俗画和风景画。这些风俗画和风景画的描绘,使读者感受了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作者眷念家乡的深情。 但作者的这宗描绘,不仅仅是为了增添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故乡的眷念,而是想通过对风俗画、风景画的描绘,真实深刻地描绘出呼兰河人们性格产生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是产生和造成呼兰城人们病态性格和悲剧的温床。小说中描绘的呼兰河的许多风俗,如孟兰会、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逛会、唱秧歌、跳大神等,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他们精神上的“盛举”。这些风俗同时又与封建专制、封建迷信思想粘合在一起。所以这些风俗习惯一方面成为呼兰河人们生活中的乐趣,弥补他们寂寞平淡的生活,一方面成为统治阶级向人民灌输封建毒素的渠道。论文参考。当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的时候,呼兰河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倾巢而出。那些烧香的人,为求子求孙而来,本该先向娘娘来烧香,但她们以为阴间也同人间一样重男轻女,所以不敢倒反天干,都先到老爷庙打过钟、磕过头后才上娘娘庙求子求孙。这种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观念一方面是平时接受的,另一方面也是在逛娘娘庙时熏陶的。统治阶级故意把老爷庙里的泥像塑得眼睛冒火,象老虎似的张着嘴,使人望而生畏,肃然起敬。而娘娘庙里却都是些温顺的女性。“所以在老爷庙上磕头的人,心里比较虔诚”,而到了娘娘庙,虽然也磕头,但就总觉得那娘娘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很显然,这种逛娘娘庙的风俗,是让人们接受男尊女卑的观念。至于跳大神,人们更是把自己置于神佛的奴役之下。他们对跳大神具有浓厚的兴趣,“只要一打起鼓来,就男女老幼,都往这跳大神的人家跑,若是夏天就屋里屋外挤满了人。还有些女人拉着孩子,抱着孩子,哭天叫地从墙上跳过来,跳过来看跳大神的。”这些成为他们精神上的“盛举”, 这些“盛举”,都是为了鬼神而做的。小说正是对这些各具特色的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习民俗的描写,反映了呼兰城的落后、闭塞和呼兰城人们的愚昧。也正是这种社会环境,孕育了他们的这种性格。

《呼兰河传》明显的特征是散文化倾向,为什么萧红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写法,采用了散文化的方式呢?这与萧红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呼兰河传》主要想通过对呼兰河人们日常生活的描写,表现出他们的精神病态。论文参考。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摆脱传统小说的清规戒律,便于捕捉日常生活的零散感兴,能敏锐地、如实地、自由地、多方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便于写出呼兰河人们的神魂。萧红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安排组织她的小说的。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呼兰河传》,就会突破对小说的传统看法,就不会觉得《呼兰河传》“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矛盾:《呼兰河传》序)。而会觉得《呼兰河传》是一部新体式的小说。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对国民性的揭露是尖锐透辟的,在艺术上又别具一格。因此,它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今天读起来仍有一种亲切之感,同样会感受到它的现实的战斗意义。


参考文献
萧红:《呼兰河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乔以钢:《低吟高歌》南开大学出版社
葛浩文:《萧红评传》北方文学出版社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借鉴与创新
下一篇论文:拒绝将道德审判延期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