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对《宠儿》中人物象征意义的研究综述

时间:2015-06-10  作者:沈惠佳
在孙银娣(2005)《“黑色”的声音—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一文中,提出莫里森的小说忠实地表达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给身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指出了正确的争取自我解放的道路。莫里森的作品探索生活在充满种族偏见的美国社会黑人的喜怒哀乐,寻求美国黑人的文化之根,尤其是要向美国社会传达黑人妇女的声音。这不仅是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出发点,也是她的全部小说的基本主题和归宿。

 

二、主要人物剖析

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宠儿,塞丝,保罗·D对理解《宠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中心人物宠儿。宠儿身份复杂迷离,其身份的多重性及其象征意义与小说主题关系密切,且人物宠儿给塞丝,保罗·D等人物所带来的利弊也值得探讨。而塞丝则是一位向往自由的勇敢的女黑奴,但无法直面过去,宠儿以及保罗·D的出现对塞丝影响巨大,黑奴塞丝的变化关系着小说主题的走向。同样,“甜蜜之家”最后一个男奴保罗·D的心路历程也对小说主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a.宠儿

1、宠儿的多重身份

宠儿是一个深具寓意的人物形象,她游移不定的复杂身份对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相当关键。王小刚和黄震(2003)在他们合著的《人鬼情未了—对<宠儿>中宠儿多重身份的解读》一文中,用解构主义阅读策略对宠儿似人似鬼的身份进行了开放性,多样性的剖析。这两位作者认为宠儿既有可能是塞丝所杀之女鬼魂的化身,也有可能是贩奴途中的幸存者。而基于中途幸存者这一前提,宠儿身份又具有三重性。第一、宠儿是贩奴船上的一个少女,误将塞丝认作自己的母亲;第二、宠儿有可能是塞丝的母亲即塞丝在非洲的先祖;最后,宠儿还有可能是一位长期遭受白人蹂躏和强暴的受害者。作者认为对宠儿这一动态人物的身份用单一终极的阐释是不可能的。

2、对宠儿身份及其象征意义的间接揭示

对《宠儿》叙述策略的研究中,翁乐虹(1999)在她的《以人物为叙事策略--评莫里森的<宠儿>》一文中阐明了以人物宠儿为叙事策略对解读《宠儿》的重要性,间接地对宠儿的身份及其象征意义进行了剖析。翁乐虹认为宠儿身份闪烁不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狭义身份是塞丝还魂阳间的女儿,而广义地说,宠儿又是所有被白人侵害的黑人姑娘、黑人家庭的化身。宠儿代表了受奴隶制迫害的冤魂和那久难消散的遗毒,同时也是无法摆脱奴隶制阴影的黑人的心灵写照。宠儿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重现记忆的过程,一方面这一过程揭示了奴隶制的残忍与荒谬,同时也有助于塞丝主体性的构建,另一方面宠儿本身成为塞丝的过去,反映了奴隶制对现实生活的威胁。更深入地看,宠儿还可被理解为黑人的非洲祖先。而根据非洲传统的时间观,时间由“现在”指向“过去”,因此宠儿所带来的痛苦回忆皆随过去远去,新的生活得以重新开始。

b.塞丝

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塞丝是一个自尊而高傲的女性。赛丝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她对孩子们深深的母爱。她的杀女行为连同她作为奴隶时所受的暴行,在她的记忆中扎下了根,其枝节伸展,渗透到她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使他不敢正视过去。

在蒋欣欣的《黑人女性主题的建构---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一文中,作者已对塞丝的心路历程做了综合细致的剖析。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塞丝从小便缺失主体性,这主要表现在儿时母爱的缺失,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民族文化的缺失。不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幼时的塞丝是没有主体性的“人”。之后在甜蜜之家,加纳夫妇特殊的管理让塞丝有了自主择偶的权利,塞丝的主体性在此也相应地得到激发,而加纳先生死后,在学校老师管理下的甜蜜之家,塞丝饱尝了奴隶制的惨无人道,这一刺激使塞丝的主体性得以爆发,塞丝选择逃离甜蜜之家,为自己的儿女寻觅自由。残忍的奴隶制使塞丝的主体性发展到了极致以致她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从而使她免遭奴役之苦。但从此塞丝便整日击退过去,不愿面对现实,这无疑是阻碍其自身发展的。而保罗·D和宠儿的出现为塞丝进行了“话语治疗”,使塞丝重提不堪的旧事,直面过去,向往未来。

c.保罗·D

关于保罗·D的研究并不多,但这一人物也是莫里森着墨较多的一位。保罗·D怀疑自己缺乏构建独立人格的一些基本要素,觉得自己不算是个男人,没有人的价值,这种思想代表着广大男性黑奴,因此不可忽略。唐小霞(2008)在《迷失的自我—<宠儿>中保罗·D的形象分析》一文中利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保罗·D的形象进行了分析,探究其自我意识的建构,解构直至重构的过程。在加纳先生领导下的相对自由的甜蜜之家给保罗·D树立了男子汉意识,但在学校老师的管理下,奴隶制显现其残忍本质,保罗·D的男子汉镜像被击碎,主体性被解构,从中反应出奴隶制的残忍集中表现在对黑人人格的践踏和心灵的扭曲,但在宠儿及其他人物的影响下,保罗·D的主体性得以重构。曹威(2009)在《给黑色的亚当命名—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男权批判意识流变》一文中提到保罗·D和黑人社区一同为塞丝驱鬼,象征部分黑人男性已走出历史的阴霾,鼓起生的勇气走向未来。

三、总结

在研究《宠儿》主题的重要文献中,对其主题的研究基本上都围绕着揭示奴隶制的惨无人道,抑或是为以塞丝为代表的奴隶制下黑人女性杀婴行为的辩解,认为这是反映其主体性的母爱使然;或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探讨黑人女性如何团结黑人民族的力量来构建自身的主体性,走出困境,寻找自我;还有些学者对小说的语言特征进行探析,利用前景化语言表达和深化主题,偏离和显耀的使用在语音、语法、语义、书写、语篇等层面上都有体现。研究对书中人物的探讨也较多样化,对人物宠儿的象征意义研究突破了其象征人的局限,而是象征物即黑人悲惨的过去。十多年来,专家学者们对《宠儿》主题及书中人物的研究做出了许多理论贡献,其中不乏新意,许多东西值得深入挖掘。纵观十余年来的研究,发现从对人物象征性方面系统的研究入手探讨《宠儿》主题的研究并不多。

参考文献:
[1] Morrison, T. 2000. Beloved.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常耀信,2007,《美国文学简史》[M]。第 2 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曹威,2009,给黑色的亚当命名—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男权批判意识流变[J]。《外语学刊》第2期。
[4]陈洁,2004,奴隶制度的“后遗症”和历史创伤的愈合—托尼·莫里森《宠儿》简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第6期。
[5]胡明珠,2009,《宠儿》中前景化语言对主题的表达和深化作用[J]。《外国语文》第3期。
[6]蒋欣欣,2002,黑人女性主体的建构—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J]。《文艺理论和批评》第 5 期。
[7]金莉、张剑,2004,《文学原理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孙银娣,2005,“黑色”的声音—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第1期。
[9]唐小霞,2008,需找迷失的自我—《宠儿》中保罗·D的形象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 4 期。
[10]托妮·莫里森,2003,《宠儿》[M]。徐颖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1]王秀杰,2006,难以忘怀的过去[J]。《学术交流》第 6 期。
[12]王小刚、黄震,2003,人鬼情未了—对《宠儿》中宠儿多重身份的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 6 期。
翁乐虹,1999,以人物作为叙事策略—评莫里森的《宠儿》[J]。《外国文学评论》第 2 期。
[13]吴秀芳,2006,传统杀婴母题的继承和重构:托尼·莫里森《宠儿》新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14]张艳清,2005,被宠还是失宠—悲惨的奴隶史在《宠儿》中再现[J]。《理论界》第 2 期。
[15]章汝雯,2000,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自由和母爱主题[J]。《外国文学》第 3 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
下一篇论文:对电影《荒野生存》中“荒野”的解读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