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接之曰: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倦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就寒。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
当愿与悲最终均化为“劳情”“苦心”,诗人独行于”南林”,希望可以与心爱的人不期而遇,此时景色也变成了“叶燮燮以去条”“鸟凄声以孤归”,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哀伤,犹若“凭舟失棹”“缘崖无攀”.辗转反侧,难已入眠,诗人“摄带以伺晨”,却见“素阶”蒙“繁霜”,鸡未鸣却听见远处琴声清亮哀婉.于是诗人幻想自己的爱人就在那边,又“托云以送怀”来表达自己无边的爱恋,然而“行云过而无语”,“时冉冉而就过”,最终累了倦了的诗人也只能“寄弱志于归波””.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此赋写对一个绝色女子的爱慕,却因怕失礼而只能在心理展开奇特的想像,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在中国文学史上,象《闲情赋》这样坦白歌颂爱情的作品,除了民间文学,在文人创作里是为数不多的.”
陶渊明如此大胆的歌颂爱情,最早遭到了萧统的责难:“白璧微瑕”,终未能入《文选》.持这种观点的人大都认为有损陶渊明的清白.清人王闓运“闲情赋十愿,有伤大雅,不止微瑕.”(《湘绮楼日记》)方东树更是危言耸听:“昔人谓正人不宜作艳诗,此说甚正,贺裳之,非也.如渊明闲情赋可以不作,后世循之,直是轻薄淫亵,最误人子弟也.”(《昭昧詹言》);对《闲情赋》持赞同态度的人皆集矢萧统,最早的就是苏轼的“正如国风好色而不淫”的评价.明人张自烈:“按昭明序云:‘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愚谓昭明识见浅陋,终未窥渊明万一.”(《笺注陶渊明集》卷五);清人陈沆:“乃昭明谓为白璧之瑕,不但与所远宋玉诸赋自相刺谬,且以闲情为好色,则离骚美人香草,霜灵二姚,鸩鸟为媒,亦将斥为绮词乎?《国风·关雎》亦当删汰乎?”(《诗比兴笺》卷二)。
而近人对《闲情赋》的爱情主题则是大加赞赏,梁启超云:“闲情赋里头‘愿在衣而为领...’底下一连叠十句…熨帖深刻,恐古今言情的艳句,也很少比得上.”朱光潜说:“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鲁迅先生也对《闲情赋》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是飘逸的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是因为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鲁迅同时也指出了由于陶渊明的时代与阶级局限性,在追求爱情上“未能进攻到底”.在与日本友人的信中,鲁迅先生对《闲情赋》从内容与艺术形式上给予了“坚实而有趣”的评价:“迄今为日本所介绍的中国文章,大抵是较轻松易懂的东西,坚实而有趣的作品,如淘潜的闲情赋之类,一点也没有译.”
《闲情赋》作为陶集中绝无仅有的一篇涉及男女情爱的文字,就仿佛是一篇绝美的爱情宣言,“给他的冲淡朴素的风格渲染了一点异样的鲜艳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陶渊明,不再是一个飘逸的太久的陶渊明.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