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说文解字》食部的文化阐释-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说文解字,文化,阐释
漢字是中國古代先民們“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諸物”的成果。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体現着先民的思维方式、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更蕴含着中國历史文化丰富的信息。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導論论》中说:“漢字偏旁可以指示我们古代社會的进化。因为畜牧事業的发达,所以牛、羊、馬、犬、豕等部的文字特别多。因为農業的发达,所以有草、木、禾、來等部。因为由石器时代变为铜器时代,所以有玉、石、金等部。因为思想进步,所以有言、心等部。我们假如去探討每部的內容,恰等于近代的一本專門辭典。”漢字是表意的,因此它具有超時空性。漢字的字型和字音经过长期发展和積淀,往往可以折射出当時的政治、文化、風俗等風貌。《說文解字》(以下简称《說文》)是我国語言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意、辨識的字典。“是出現最早的,系统合于科学精神的,具有獨創的民族風格的字典。”且許慎在《說文·序》中写道:“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汉字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漢代前后的民族文化。《說文》共收汉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分五百四十部,其中“食”部字共六十二个,重文十八个。这六十二个“食”部字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各样與吃食相关的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說文》“食”字部分类
本文以《说文》“食”部六十二个字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各字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将其分为以下几类,通过对各个义类个体汉字的形义分析,展示其所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
食:《說文》:“一米也。从皀亼聲。或說亼皀也。凡食之屬皆从食。”
1.描述食物的種類
飴(yí):米糱煎也。从食台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對飴字的解釋進行了具體分析。“糱,芽米也。火部曰。煎,也。以芽米之爲飴。今俗用大麥。釋名曰。餳,洋也。煑米消爛洋洋然也。飴,小弱於餳。形怡怡也。內則曰。飴蜜以甘之。”所以飴指的是用某種特定方法做成的食物。
餅(bǐnɡ):麪餈也。从食并聲。麪:麥末也。餈:稻餅也。也就是說餅就是由麥末做成的餅。
餈(cí):稻餅也。从食次聲。《說文解字注》具體解釋到:“稻餠也。方言曰:‘餌謂之餻。或謂之粢。或謂之餣。謂米餠也。’周禮糗餌粉餈注曰:‘餌餈皆粉稻米,黍米所爲也。合蒸曰餌。餠之曰餈。’糗者,擣粉熬大豆爲餌。餈之黏著以粉之耳。餌言糗,餈言粉,互相足。按許說與鄭不同。謂以稬米蒸孰餠之如麪餠曰餈。今江蘇之餈飯也。”或者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我們現在農村常見的糍粑,它也是由米做成的。雖然說表達的字使用的不一樣,但讀音卻很驚人的相似。說不定,我們現在的傳統食物還真是從幾千年的漢朝或更早的時候流傳下來的呢。
饘(zhān):糜也。从食亶聲。周謂之饘,宋謂之餬。《說文解字注》中是這么解釋的:“糜也。米部曰。糜,糝也。糝,以米和羹也。按以米和羹者,鼎實也。故正考父鼎銘曰。饘於是。粥於是。”也就是說這就是我們經常接觸的粥,而且指的是稠粥。《禮記·檀弓》:“哭泣之哎,齊斬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達。”
饡(zàn):以羹澆飯也。从食贊聲。陸游《川食》:“未論索餅與饡飯,最愛紅糟并魚粥。”這裡指的是用湯汁澆飯做成的吃食。
在食物品種匱乏的二千年前,人們基本上只有少數幾種選擇,米飯,蔬菜,家禽肉類以及由這些東西加工而成的食物,類似于酒。但是,我們聰明的祖先可以僅僅只是用米飯就可以發明創造出這么多種不同的製作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偉大的先民是帶著愉悅的心情在生活的。他們不會將是東西看成是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食物是他們讓自己快樂,讓他人愉悅的手段。就像我們今天一樣,我們愿意花錢到各種不同菜系的飯店里去品嘗美食,他們也需要每天換著不同口味的東西來吃啊。
2.表示收成情況的。
飪(rèn):大孰也。从食壬聲。《說文解字注》中提到“飪亦假稔爲之。”這表示大豐收,那是古人可以吃的東西已經成熟了。
饑(jī):穀不孰爲饑。从食幾聲。《說文解字注》:“釋天文。又曰。仍饑爲荐。按論語年饑,因之以饑饉。”
饉(jǐn):蔬不孰爲饉。从食堇聲。
饑和饉是相互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兩個字。五穀收成不好叫做饑,蔬菜果實的收成不好叫做饉。
由這一個分類可以看出,古代的人是相當在乎收成好不好的,每種可以想到的關乎收成的情況都有字可以表達出來。更值得關注的是,收成不好的情況還分了類,看來在以前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時候,在那個民以食為天的時代,饑饉之年是常有的事,而風調雨順大豐收則是人民最原始的期盼。
3.表示吃東西的動作。
飯(fàn):食也。从食反聲。表示吃東西的動作,但也有一種解釋是說這個字代表所有可以吃的食物。
餐(cān):吞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道:“吞也。口部曰:‘吞,咽也。’鄭風曰:‘使我不能餐兮。’魏風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則餐猶食也。鄭風。還,子授子之粲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