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在网络上。给力热”是2010年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的学理分析。
论文关键词:网络,给力热,语言现象,学理分析
“给力热”是2010年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给力”一词,在网络上,人气狂飙,成网民的新口头禅;在现实生活中,传播神速,是人们的流行时尚语。一股张口必定说“给力”、街谈巷议是“给力”、 铺天盖地用“给力”的热潮充斥着网络上下。人们不解:为什么“给力”能如此火爆?为什么一些非汉语言专业者会如此热衷于“给力”的溯本求源等问题的探讨?为此,本文拟运用相关原理和法则,分析“给力热”的三四现象,期于找到解释“给力热”语言现象的理据和解除人们疑惑的答案。
一、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的学理分析
所谓“热称”,即“很受欢迎、很盛行的称呼”。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评说谈论“给力”时,热称“给力”为网络用语、网络词语或网络语言,从语义学角度看,这是不准确的。
一是误把网络流行的正常词当作了网络词。“给力”,是一个通过网络而为大众熟知的正常词语,即从符号到读音、从构词到含义都符合一般情况、规律或习惯的词语;网络之于它,只是一个传播媒介而已。网络词语,则是网民为提高网上聊天效率或某种特定需要,约定俗成的符号有特殊性和含义有特定性的词和词组。如网络,数字词语(7456=气死我了)、变异词语(斑竹=版主)、字母词语(英缩:BF=boy fiend 即男朋友;拼缩BT=biàntài 变态)、谐音词语(大虾=大侠,指资深网虫)、音译词语(伊妹儿E=-mail)、符号词语((^O^)=开心)、飞白词语(即故意运用白字示错法:偶=我)、新造词语(菌男霉女=丑男丑女)等。按照社会语言学术语来讲,它是一种社会方言。因此,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词语、用语),错在将正常词语划规为网络语言的范畴。
二是误把带有相同语素的词当作了同义词。虽然,网络语言、网络词语及网络用语,都带有“网络”这个相同语素,但它们的中心词都有很大的区别。如,网络语言,从内涵讲,它是指网民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虚拟聊天室里交流的工具;从外延讲,依据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种符号结构系统”①的观点,它是一种包含语音、语汇和语法等要素在内的语言符号结构系统,其中,网络语汇包含了网络词语和网络用语;由于网络用语是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防火墙、鼠标等,外延最小,所以又被网络词语所包含。因此,用有外延差异的“网络语言”和“网络用语”修饰“给力”,错在大词小用和小词大用。
二、热用“给力”流行现象的学理分析
所谓“热用”,在文中是“火热地、火爆地使用”之意。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认为,“语言及记录语言的文字,还具有游戏的功能。灯谜、笑话、相声等都是以语言文字为素材的。猜谜语、说笑话、听相声,都能给人带来快感,愉悦心情杂志网。”②这个理论,为我们从“给力”本体出发研究热用现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原本为正常词语,外加上“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的特殊经历,是“给力”被热用的重要原因。由于是正常词语,其词义人人皆懂,词法人人习惯,因此,为顺畅沟通提供了保证;由于有红遍网络的经历, 因此网络,“给力”带有鲜明的丰富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网络文化的特质,为“给力”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出语言的“游戏愉悦功能”奠定了基础。例如:
(1)这课讲得真给力!。“给力”在该句中,词义是“真棒”;词性是形容词;句子成分是补语;
(2)努力为自己的梦想给力!“给力”在该句中,词义是“加油”、“注入力
量”;词性是动词;句子成分是谓语;
(3)给力的表演,令人振奋!“给力”在该句中,词义是精彩;词性是形容词;句子成分是定语;
(4)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给力”在该句中,词义是词语;词性是名词;句子成分是主语。
上述的例句表明,“给力”具有词义的丰富性,可根据语境解释为相应的词义;“给力”具有词性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兼有名、动、形等不同词性;“给力”具有用法的自由性,可根据要求充当主谓宾定状补等各种成分;“给力” 具有过程的愉悦性,即凡用“给力”,都像演三句半,只说出了三长句,“半句”未说出来;都像猜谜语,只说出了谜面和谜目,谜底没有揭晓;都像说歇后语,只说出了前半截,“歇”去后半让人猜想;这给接受者提供了开动脑筋、选择词语、替换词语的参与空间。当词义符合语境时,发出开心与会意的笑声,是双方对互动、交流、沟通感到满意与愉悦的体现。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有趋乐的天性,故形成了热用“给力”的快乐而时尚的语言行为。
三、热探“给力”词源现象的学理分析
热探,即“热衷于……探讨”之意。美国社会学者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学说,为我们分析大众“热探词源”的心理提供了充分的理据。
西方学者明确指出,“使用与满足”学说,是“试图对不同类型的人是怎样利用不同媒介上的材料,还有他们从那些利用中得到了什么满足来进行调查的。”我国学者认为,该理论是“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由于大众亲眼看到:芙蓉姐姐“使用”网络,满足了个人展示的欲望;李宇春“使用”湖南卫视,成就了个人的明星梦想;蒙牛集团“使用”湖南卫视,提升了品牌和知名度,冲击到了市场的制高点等事实③,因此,“利用”是为了“满足”的观念深入人心。当“给力热”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满足”状况,还不见“使用者”时网络,人们就有些不习惯了,强烈好奇心驱使着“热探词源”潮流的形成。
四、热望“给力”转正现象的学理分析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上《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
的标题,顿时在互联网上疯传。有网民评价这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有网民看到了网络语言被承认、被转为正常词语、被收入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希望。用理论语言学的视角看热望“给力”转正现象能发现更深层次原因。
第一,语言的心理调节功能,是《人民日报》标题产生轰动效应的关键词”,网民自然多了一分亲切感和认同感。第三,误以为“给力”属于网络语言的范畴,是热望转正的根本原因。
总之,虽然,目前专家学者无暇顾及“给力热”的研究,普通大众的探讨略显初浅,探讨的结果还有待商榷;但是,它表明出的社会活力和大众对网络语言的关注与热情是值得肯定的,而且,“给力”一词,到底源自方言土语,还是史官制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 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2.
②李宇明.理论语言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一版).
③侯利强.对“使用与满足”学说中“使用”理论的补充[J].学术前沿,2006(8).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第五版).
[2]化长河.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影响[J].消费导刊,2010(5).
[3]于根元主编.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