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诗人在描写女性不幸遭遇的同时,把女性变成了沉默的他者;在抗议社会不公正的同时,又成为压迫者的同谋把女性变成了边缘化的他者。两位诗人由于视角的局限性,在对边缘人物的描写上都不自觉地使用了明显的﹑具有压迫性的男性话语,忽视了造成女性的悲惨境地的社会原因。
三、诗歌风格的相似性与差异
相似性:
1. 创作背景:都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热情地呼唤自由,衷心地赞美劳动人民,歌颂他们的勤劳和美德,强烈谴责上层社会的腐化,热烈地向往自由,憧憬着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紧紧追随着时代的步伐,两位诗人的诗歌内容和形式都充分反映了社会变革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
2. 用诗歌反映社会变革
惠特曼积极地鼓吹工业化带来的物质文化,为殖民扩张摇旗呐喊,不但颠覆了传统的诗歌格式,而且超越传统的美学维度极力凸显诗歌的社会功能,这样虽然加强了诗歌与时代的联系,扩大了诗歌在下层社会的影响,但是脱离传统的诗歌格律削弱了其艺术成就。趋于大众化﹑口语化使他的诗歌不可避免地陷入通俗的语言压制,远离诗歌的高雅。
艾青同样重视艺术的社会职能,从社会需要出发去发掘素材,积极宣扬革命思潮,使诗歌的艺术性扩大为可接受性,虽然极大地推动了其诗歌的影响力,却在美学层面上倍受质疑论文格式。
不难发现在两位诗人的笔触下女性形象始终以第三者的视角被观察,被描述,其存在完全取决于男性的价值观。大部分女性角色连名字都没有,女性连代表自己存在的符号都被异化。
在确认女性“人”的主体价值的同时,两位诗人都没能进一步肯定女性的自然人格,探寻女性的存在价值,这是由“人”走向“女人”价值的更深一层思索。通过性别角度的置换,对女性自然需求的合理性及其所焕发出的价值予以充分的肯定,再现女性的生存需求, 展示女性的本相,这才是实现女性真正独立的前提。
视角的差异:
1.女性人物家庭背景的差异
艾青笔下的女性是试图革命但缺少动力,需要男性指引的弱者,这反映出当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女性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冲突中心理的斗争和波动。女性渴望光明、向往自由,但在追求革命的道路上却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艾青的视角始终无法摆脱几千年传统的束缚,对道德采用了双重标准,要求女性要服从男性的指挥,恭顺而贞洁,而对男性则没有任何道德要求。
惠特曼笔下的女性均为下层社会生活极端穷困的家庭主妇,甚至是妓女,她们则代表了被主流文化排斥的女性形象。被剥夺了公平教育和就业的权利,她们对生活已经失去了向往,安于现状,消极甚至自觉地承受着生活的种种重压,默默地承受着种种不公正与苦难。从这个角度看,惠特曼对传统道德的挑战显示出美国工业化进程中资产阶级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颠覆。
2.对待女性悲剧的不同态度
惠特曼刻画了不少如妓女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倍受屈辱的女性形象,对她们深表同情之余,还不乏褒奖。而艾青对城市充满了反感,将城市比喻成妓女,鄙夷之情溢于言表。除了成名作大堰河之外压制,艾青笔下女性主角较少。在意象的使用方面,也是以太阳和光这些明显充满阳刚之气的标志,这些均反映出深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的艾青,更多地是采用革命的视角去审视对象,抹杀了男女两性的差异,忽视了女性特有的气质。
结论
两位诗人不但在使用语言上突破了诗歌传统,而且进一步将描写的视线转向下层女性,对她们的痛苦基本上持同情态度。相对于惠特曼,艾青则更多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对女性贞操的苛刻,对她们更多的是鄙夷。艾青和惠特曼一样,他们的艺术灵感的均来自于当时社会变革对生活产生的剧烈的个人情感体验,更实际和平凡,虽然缺乏古典的诗意,但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象牙塔,因此更有思想力度,传达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启示。由此不难发现,越是最具个性化的诗人,越是能够把自己的个人遭遇与体验升华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艾青.艾青选集[M].四川文艺文艺出版社,1986.
〔2〕李野光.惠特曼名作欣赏[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
〔3〕李野光.惠特曼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托里尔·莫瓦.性别﹑文本政治女权主义[A].文学理论[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5〕(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的职业[A].女权主义文学理论[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6〕杨金才.惠特曼的后殖民迷情与国族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0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