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论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塑造之影响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张爱玲自己的影子。尤其在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无奈下的凄凉:。而她们的结局又是凄凉的。绝望希望,论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塑造之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绝望希望,无奈,凄凉
 

张爱玲是中国二十年代末至三四十年代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创作多以四十年代的都市社会为背景,表现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道德心理,表现男性与女性复杂的矛盾关系。许多人认为“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的认知态度是冷静客观的。她用超脱而悲悯的态度对待她笔下的人物形象。“她静静冷冷地观看,并用她那挑剔的、善于发现丑的眼睛审视着这些背向着时代盲目地挣扎着的女性。”[①]或许张爱玲在描写她笔下的芸芸众生时的确是冷静的,甚至可以说是冷漠的,读她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在描写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时往往跳出这些事件本身,只作客观地陈述,就连张爱玲自己也说“现代文学作品和过去不同的地方,似乎也就在这一点上,不再那么强调主题,却是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论文大全,绝望希望。”[②]“我的本意很简单,既然有这样的事情,我就来描写它。”[③]她似乎只对作品作单纯的描写而懒得设定主题,所以才导致大多数人认为她是冷静的,客观的,完全置身事外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我以为冷静或是冷漠的态度并不意味着作者的置身事外,我们仔细阅读作品,再参照作者自身的经历,就不难发现作者在描写笔下众多人物形象的悲欢离合时其实倾注了许多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尤其在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张爱玲自己的影子。事实上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几乎没有完美的,而且她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一份份失败的记录,这些人物都是有着人性弱点和人生缺憾的。张爱玲按照自己对人生和人性的感知如实书写出生命的无奈和人生的不易。

张爱玲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贯通了西方文化的鲜活与东方文化的沉重。当经历了父母的离异、再婚、继母的冷酷、父女的反目后,遭遇颇多的张爱玲对世态人情有了分外深切的体悟。对亲情的绝望,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因对人生的彻底悲观态度而导致对幸福始终抱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凄凉心态,所有这一切均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有迹可循。过多而又过早的残酷人生经历造就了张爱玲的“自私而冷漠”,但是掩藏在这些冷漠之下的那腔对人生的热情,对幸福的渴望却通过别样的方式尽情地展露于她的作品之中。所谓的自私和冷漠只不过是这个敏感而孤傲的天才作家为了掩饰自己对幸福的极度渴求而披上的一层伪装罢了。

对亲情的绝望:

张爱玲在不少文章中对自己的家庭关系有着较为详尽的描写。她用冷静的笔触描写自己冷酷无情的亲情关系,描写自己所遭遇的苦难,冷静得仿佛在叙说别人的事,然而从她对作品人物的叙说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她压抑着的委屈和无奈。在《私语》中,她写到自己因到母亲那里住了几天,回到父亲家里受到继母的责难和侮辱,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听信继母的挑拨,不但毒打了张爱玲而且将她囚禁长达半年之久,生了痢疾也不为其延医治疗,幸而她自己逃了出来才得以结束这种牢狱之灾。这样的父女关系在常人看来绝对是疯狂的,不正常的。张爱玲所受的委屈毋庸置疑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她本人在描写时却是极其冷静的,只是客观地陈述这一事实,没有怨,没有恨,也没有申诉与企盼。但在她的作品《十八春》里有一段关于女主人公曼桢被曼璐和祝鸿才设计囚禁起来的描写,曼桢被姐姐设计,遭姐夫奸污,而后囚禁在祝家长达一年之久,在遭监禁过程中,她不顾一切地反抗,想尽办法逃走,张爱玲通过对曼桢细腻而深刻的心理刻画将其所遭遇的痛苦和委屈一一披露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同身受。从她对曼桢经历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故事其实是取材于她自身被囚禁的经历。张爱玲是被父亲软禁,曼桢是被姐姐软禁,她们同样是被自己的亲人所陷害。在《十八春》里,张爱玲还通过张豫瑾的态度表达了对曼桢母亲的不满,“他因为知道曼桢和祝家那一段纠葛,觉得顾太太始终一味委曲求全,甚至曼桢被祝家长期禁锁起来,似乎也得到了她的同意,不管她是忍心出卖了自己的女儿还是被愚弄了,豫瑾反正对有些鄙薄。”[④]曼桢为了家里的生计不辞劳苦,兼做几份工作,敬老爱幼,甚至还时时考虑到姐姐的感受。她不仅是顾家经济上的顶梁柱,也是他们全家精神上的顶梁柱。然而在她被囚禁长达一年之久,失踪长达一年之久的情况下,顾家老老小小一群人,没有一个人想要打听寻找她的下落,他们就任由她失踪了,亲情的冷漠实在令人心寒。张爱玲对亲情的绝望通过对曼桢经历的描写尽情展现了出来,她对亲情的绝望,不只限于她的父亲,对别的亲人也是如此。我们通过她对曼桢家人的责备其实不难看出她其实是在影射她自己的亲人。论文大全,绝望希望。在张爱玲被囚禁期间,除她的姑姑去说情被拒之外,且不论她的母亲、弟弟心里作何想法,但在事实上是袖手旁观的。对于母亲,张爱玲似乎有着较深的感情,然而她的母亲因为受过西方教育,所以思想也较西化,她并不认为身为人母就要为子女牺牲自己的独立自由。我们从张爱玲的不少文章中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张爱玲的弟弟前去投奔她时,“我母亲解释给他听她的经济力量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养费,因此无法收留他。”[⑤]“同时看得出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⑥]这些事情表面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但似乎不大符合中国传统的亲情观念,我们一向以为,父母为子女做出牺牲,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张爱玲虽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熏陶,但在对亲情观念的接受上,我想她一定更倾向于接受中国的传统观念,因为没人愿意拒绝无私的爱。此外在张爱玲的生活中充当较为重要角色的还有她的姑姑。张爱玲对姑姑的感情也比较深,她自己讲道,“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论文大全,绝望希望。然而我对于我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⑦]只是姑姑和母亲一样,是个过于独立自主的女性,她同样不可能给张爱玲一种纯粹而彻底的亲情。“膝盖上只擦破一点皮,可是流下血来……仿佛吃了大刀王五的一刀似的。给我姑姑看,她弯下腰去,匆匆一瞥,知道不致命,就关切的问起玻璃。”[⑧]姑姑对我的伤口是匆匆一瞥,对玻璃却是关切的问起,笔者以为张爱玲并非想谴责什么,她只是有种淡淡的悲哀,姑姑并未做错什么,然而不能给她所渴望的。因为有了这些经历,对亲情的绝望便体现在她的众多作品里。如《花雕》里的郑川嫦,得了肺病,父母怕花钱竟让她去转求已有新欢的前男友章云藩;《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离婚后被哥嫂骗光了钱,在家里被冷言冷语逼得几乎无法立足,连母亲也避重就轻不肯为她做主。《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因哥嫂贪图钱财便不顾手足之情将她嫁给了一个废人,最终失掉一生的幸福。而她为了求得心理平衡,竟然亲手毁掉了儿子女儿的幸福,更是毫无亲情可言。《多少恨》里的虞家茵则被其父断送了美好的爱情。张爱玲的作品里对亲情冷漠的描写比比皆是,这些描写正是作者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对亲情绝望的投射。

对爱情的渴望:

对亲情的绝望促使张爱玲不得不寻求新的感情依托。人活着总是要有感情寄托的,总是需要被爱的,张爱玲当然也不例外。且越是在一方面缺失得厉害,越是在别的方面需要加倍地弥补。亲人对张爱玲难以置信的冷漠促使她将自己的情感诉求转向了爱情。而且她寄予爱情的希望是巨大的,超出一般人的,她所需要的爱情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它包含着对她从小缺失的亲情的弥补,正如她在《茉莉香片》中借聂传庆之口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同别人相爱着,对于他,你不过是一个爱人。可是对于我,你不单是一个爱人,你是一个创造者,一个父亲,母亲,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天地。论文大全,绝望希望。你是过去与未来。你是神。”[⑨]然而现实中的作者是骄傲的,她不能将自己对爱的极度的渴望公然宣之于口,也不能不顾一切世俗礼仪去主动追求爱情,更不能随随便便地找个男人来搪塞虚空。愈是寄予极大的希望,愈是对爱的要求趋于完美,所以一向以客观冷漠著称的张爱玲也会写出这样充满着梦幻色彩的句子“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⑩]这是张爱玲的梦。她用她的通天之笔将她的梦呈现于作品中。张爱玲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在无奈而冷漠的世俗生活里艰难挣扎时往往会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爱情上,不止如此,在她的笔下,那些得到真正爱情的女性也特别的幸福,而这些幸福是作者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之后加于自己笔下的女性身上的。论文大全,绝望希望。之所以这样说,是为着张爱玲本人在摹写出她笔下大部分的爱情故事时自身却还未遭遇爱情,有的更多的只是对爱情的幻想。《十八春》里的曼桢,在被囚禁的日日月月里,所思所想的唯有一人,唯一的希望也只在这一人,“她坐在一张椅子上,她的病已经好了,但是她发现她有孕了。论文大全,绝望希望。她现在总是这样呆呆的,人整个的有点麻木。坐在那里,太阳晒在脚背上,很是温暖,像有一只黄猫咕噜咕噜伏在她脚上。她因为和这世界完全隔离,所以连这阳光照在身上都觉得有一种异样的亲切的意味。她现在倒是从来不哭了,除了有时候,她想起将来有一天跟世钧见面,要把她的遭遇一一告诉他听,这样想着的时候,就好像已经面对面在那儿对他说着,她立刻两行眼泪挂下来了。”[11]在被侮辱被囚禁的岁月里,眼泪已经流干,痛苦也变得麻木,然而一旦想起那个人,却仍然抑制不住满腔的委屈,痛苦,以至于依旧泪流满面。《小艾》里的小艾自幼被卖为奴,在席家受尽折磨和凌辱,然而作者在对小艾的悲惨经历作客观陈述的同时,不忘为这个苦命女子晦涩黯淡的一生增添一抹亮色。爱神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小艾也不例外,命运虽说如此多舛,但是到底因有了爱情的补偿而不至于孤独一生。小艾得到了爱情,在得到爱情的一刹那她是幸福的,“她这样想着,心里这一份愉快简直不能用言语形容,再也抑制不住那脸上一层层泛起的笑意,只得偏过头去望着那边。”[12]《金锁记》里的姜长安,虽说是个小姐,但事实上在感情方面并不比小艾幸运多少。她自幼丧父,心理失常的母亲因为自身的情感过于贫瘠自然也不可能给她多少感情的慰藉,相反,她还处处阻挠长安的种种上进行为,时时掐断长安可能得到幸福的机会。然而毕竟爱情还是来临了,“有时在公园里遇着了雨,长安撑起了伞,世舫为她擎着。隔着半透明的蓝绸伞,千万粒雨珠闪着光,像一天的星。一天的星到处跟着他们,在水珠银烂的车窗上,汽车驰过了红灯,绿灯,窗子外营营飞着一窠红的星,又是一窠绿的星。长安带了点星光下的乱梦回家来,人变得异常沉默了,时时微笑着。”[13]这段描写简单素朴却让人感动,这点星光下的乱梦虽短暂却美好,对常人而言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对于生活在那样一个变态家庭里长安而言,这就是幸福的全部所在。

无奈下的凄凉:

因为早期遭遇了太多的人情冷漠与世态炎凉,加之后来与胡兰成爱情的不顺,最终导致了张爱玲对人生彻底的悲观和失望。对幸福极度渴望,对人生和现实却又极度失望,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下,张爱玲对所谓的幸福持有一种悲观的论调,她认为幸福如同镜花水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对于这点,她是无奈的,所以她作品里的人物一般都得不到终极意义上的幸福,幸福于她们大都只是昙花一现。在她的笔下,美好却脆弱的爱情大都经不起残酷现实的种种考验,最终烟消云散,留给作品中人物的,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她笔下的女性只能选择对现实妥协,将之作为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结束。张爱玲笔下虽有对美好爱情的描写,但是她笔下的女性几乎没有谁能够拥有终极意义上的幸福,她们在经历过美好短暂的爱情之后最终拥有的多是不甚得意的结局。这当然和张爱玲悲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金锁记》里的长安,由于母亲的阻挠,甚至没有自己结束爱情的权利,最终被七巧给“自己生命中顶完美的一页”“安上了一个不堪的尾巴”。《多少恨》中的家茵由于父亲的破坏,也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免遭女儿的嫉恨,最终选择了离开。《十八春》里的曼桢,则是因为姐姐的设计而失掉了所爱之人,最终痛苦一生。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面对残酷的现实做出这些选择是无奈的,而她们的结局又是凄凉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作者本人的选择和命运。


参考文献:《张爱玲散文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名家评说张爱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①]摘自程秋莹《女性悲剧的透视与书写——评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②]摘自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③]同上
[④]摘自张爱玲《十八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⑤]摘自张爱玲《天才梦》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⑥]同上
[⑦]摘自张爱玲《烬余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⑧]同上
[⑨]摘自张爱玲《茉莉香片》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⑩]摘自张爱玲《爱》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摘自张爱玲《十八春》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2]摘自张爱玲《小艾》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3]摘自张爱玲《金锁记》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尤三姐
下一篇论文:论张洁婚恋系列小说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