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古籍数字化的传播趋势与社会需求皆与日俱增。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应该把“保真”作为首要的原则。必须把“保真”作为首要原则。古籍,古籍数字化的保真原则。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保真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古籍数字化的传播趋势与社会需求皆与日俱增。论文检测,古籍。作为当下一种主要的古籍整理形式,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应该把“保真”作为首要的原则。论文检测,古籍。①闻一多先生曾经创造性地将诗学、美学批评中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原则引入古籍整理之中,提倡在古籍整理中求真、求美、求善,其中又以求真居于第一。本文拟在描述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基础上就如何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坚守“保真”原则谈一些看法。
一、目前中国古籍数字化的概况
虽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陆续有国外汉学家和台湾的学者尝试将中国古籍数字化,建立一些小型的古籍索引系统,但是,古籍数字化在中国大陆真正大范围的兴起当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电子版古籍开始涌现市场,渐成气候,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全唐诗》网上电子检索系统;袁林等人开发的《二十五史》、《大正藏》全文检索系统;上海图书馆的“古籍影像光盘制作及检索系统”、尹小林先生的“国学宝典”等。论文检测,古籍。论文检测,古籍。在这些数字化成果中当以“四库全书”和“国学宝典”大型数据库为典型代表,为当前学界广泛使用。毫不夸张地说,古籍数字化正在由浅入深地改变着学者的研究方式和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
据粗略估计,中国存世古籍总计在10万种以上,如果计入碑刻、家谱等,约有15万种左右。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浩如烟海的古籍数字化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学者和企业纷纷加入古籍数字化的行列,迄今已将近50亿字的古籍数字化了,然而,由于参与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又缺乏统一的整理规范,导致古籍数字化成果的质量与水平良莠不齐。一些粗制滥造的成果,或由于选本不优,或由于校对不精导致失真,倘使继续以讹传讹,必将祸害不浅。因此,建立统一的整理规范,坚守保真原则成了当下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二、古籍数字化的主要形式及其保真度比较
一般来说,电子版古籍与传统的纸质古籍相比较,其主要优势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快捷检索,二是易于储存,三是便于复制和传播。然而,从古籍数字化的实际效果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体例,导致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电子古籍鱼龙混杂,其中有相当一批或错讹频出、或选本不精。倘使谬种流传,必将贻害无穷。因此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必须把“保真”作为首要原则。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要坚持和落实好保真原则首先必须了解古籍电子版“失真”的缘起。论文检测,古籍。
一般而言,当前不论是个人还是学术机构制作数字化古籍的关键词的检索,又可以将文本与图像对照。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显然要最大限度的实现电子版古籍的保真,图文检索版应该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三.如何达到电子古籍的保真要求
除了要选择要图文检索版的处理方式,当前和今后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还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树立精品意识。中国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载体,任何从事古籍整理的机构或个人都应有树立古籍神圣的观念,在整理过程中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在推进古籍数字化的进程中要防止过于功利化的目的,切不可急功近利地赶时间追进度而忽视了质量的要求。
二是要建立和遵从古籍数字化的体例规范。一段时间以来,众多机构和个人在从事古籍数字化工作,他们大多依据古籍整理的一些传统规范或自己理解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工作,而此种约束又是软性的、多变的。事实上,由于古籍数字化长期缺乏统一的工作规程,对其质量标准缺乏统一的评判依据,这就势必导致电子版古籍质量与水平参差不齐。可以说,当前亟需出台一系列的体例和规范,对古籍数字化的版本选择、编码形式、署名版权、以及异体字、异形字、避讳字等的处理等问题形成有章可循的指导。针对目前古籍电子版本错讹多,信誉低,仅能用于查询索引,难以准确引用的弊端,据报道,前几年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与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动员多方力量,联合启动了“古籍电子定本工程”,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并于2008年11月完成的古籍整理软件平台。③凡列入该工程的古籍书目,均将依据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加工制作,最终可实现古籍数字化的零差错率。这些标准和流程在实践中经过修改和完善之后应当成为古籍数字化通行准则,唯有如此,才能奉献给读者“水明沙净”的优质电子文本,进而达到使研究人员无需核查原书即可放心引用的目的。
三是要做好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古籍的数字化是一项工程浩大的事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既要具备深厚的古典文献功底,又要具备娴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然而,由于当前人才培养方式上条块分割以及每个人学习精力有限,要寻找这两种素质兼备的人才非常困难。论文检测,古籍。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改革现今古籍整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打破专业的条块分割,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古籍文献整理技能打通,培养适应从事电子古籍的综合型人才。这一点,一些综合性大学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才的时候可以做出一些探索,尝试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做好古籍整理人才和计算机人才两者的合作。只有两类人才实现联合攻关才可能有效促进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俞兆平,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②王小宁,古籍数字化需要规范和引导——首都师大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学网总裁尹小林谈古籍数字化的使命与前景,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7年//8月/27日/第CO1版。
③池玉玺,古籍电子版有了统一体例,中国文化报/2009年//1月//18日/第0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