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图书全年流通量中,2008年读者借阅社会科学图书流通量179881约占总流通量的76 %, 自然科学图书流通量占23.6% , 综合性图书流通量占0.4%;2007年读者借阅社会科学图书流通量166159占总流通量的78%, 自然科学图书流通量占21.59 % ,综合性图书流通量占 0.41% ;2006年读者借阅社会科学图书流通量161348约占总流通量的78.69 %, 自然科学图书流通量占20.88% , 综合性图书流通量占0.43%;三年的数据来看社会科学图书流通量明显高于自然科学图书流通量。三个年度的数据相比,十分接近。这说明读者借阅馆藏中文各学科图书的比率基本是稳定的,对中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图书的需求也是基本稳定的。也就是说,读者群的变化是不大的,基本符合高职院学生的阅读特点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是理工类学校,自然科学类的图书是专业性图书占馆藏很大的比例,是馆藏的重点,从流通情况看专业图书只占到社科类图书流通量的25%多一点,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08、07、06年馆藏量(表二)
结合表一和表二,三年馆藏量和流通率基本成正比,属正常现象,反之则要分析研究入藏品种与数量是否合理。两个年度借阅流通量最大的:I 文学类、T 工业技术类、H语言文字类和K历史地理类这四类图书的馆藏品种数量也是最多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藏书和利用率并不成正比,例如T工业技术类藏书量第一,借阅量却是第二位。O数理科学和化学类藏书量第二,借阅量却是第七位。这中现象在很多类都是不成正比的,藏书量很多,借阅量很低。这说明相对于借阅量低的图书的馆藏量来说,读者需求量不是很大,应适当控制入藏品种和数量。在采访这些类的图书时要先仔细研究这些类的图书借阅次数相对较多的图书是哪方面的,也就是说要在采访前做更多的调研和分析工作,采访这类图书时要按照细分之后的类进行采访,会更加有针对性,而且复本不要太多。再者,适当增加种数,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以提高借阅率。通过量表可以看出,每类图书的借阅量跟藏书量有很大的差距,说明有很多图书流通率为0,无人问津,对于这部分图书,要做好宣传和读者引导为这部分书需找读者,对确实没有读者借阅的图书,可做下架,或提前进入老书库,为新书让出空间。
08、07、06年文献利用率(表三)

图书利用率=全馆图书利用册数/全馆图书总册数。
分析文献利用率的高低,可以知道哪些学科的图书订购质量比较高,所订购的图书受读者喜欢的比例比较大;哪些学科的图书订购质量不高,受读者喜欢的比例比较小,从上表可以看出多大多数图书都未被利用,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这是每个图书馆人都不愿看到的情况。我们要做的就是:受读者喜欢比例比较大的继续保持这个科目的订购方向;受读者喜欢比例比较小的,要分析原因,从而纠正在过去订购图书所犯的错误。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提高图书馆馆藏图书的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分类借阅统计可以从宏观上看出读者的阅读倾向, 即读者所喜欢的类目的图书;文献利用率分析从微观上分析出我们现有藏书的合理性,在藏书上要做出微观的调整。以上两表结合起来分析,找出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图书馆流通率、文献利用率。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图书利用率最高的是e军事类、K历史地理类、I文学类、H语言文字类、J艺术类、R医药卫生类,其次是综合性图书、经济类、社科总论,利用率最低的是农业科学类、交通运输类、数理科学和化学类、以及马列类。利用率高,说明两个问题一、这类图书的馆藏合理;二、这类图书的馆藏太少,读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借阅率自然就高。全馆图书平均利用率约为19.8%。这个数字是很低的。文献利用率低会造成大量的图书无人问津,造成资源的浪费。
以上三年的文献利用率基本稳定,这也说明我们的馆藏合理性问题一直都没有引起重视,仍然按照传统的思路进行采购,或者是所作出的调整仍然没有多少效果。要改变这一状况,还要继续进行调研,分析,调整藏书策略,以提高每一类图书的利用率。
造成利用率低的原因
文献宣传力度不够
文献利用率低的一个原因是,文献宣传力度不够。有些高校甚至对文献资源不做宣传,买回来后就放起来,不能及时向读者宣传推介最新资料,缺少了读者与图书馆沟通的渠道,也缺少了读者了解图书馆的机会。读者不能在图书购买回来的第一时间借阅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最新的图书也没能被读者充分利用,而是被动的被发现,这个传统的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图书馆服务的需要。所以及时通过网络或海报等方式,向读者推荐新书,为书寻找读者,变被动的服务为主动服务,在现代高效率快节奏的今天很有必要的。
读者群的整体信息素养偏低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相对比较稳定,主要由学生和教职工两部分组成,其中学生为数量最大的群体,其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图书流通率。信息素养的提高除读者自身学习外,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和文献检索教学也很重要。进一步加强文献检索课程建设,文献检索课既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通过完善内容提高质量,提高读者不断汲取知识、自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把如何检索利用检索工具书作为专门的问题来讲,并不断锻炼实践能力。 特别是当前新的检索方法、检索技术和检索理论不断出现并应用到文献检索中。[1]
从表一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校图书馆的文学和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借阅率较高,与我校实际偏重的化工类专业设置不相匹配。这种状况反映出: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大学教学不重视利用图书馆,而图书馆不重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没有养成利用图书馆吸取知识的良好习惯,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需求不大,或没有兴趣,或不懂利用。此外,学生没有意识到图书馆的价值,部分学生只把图书馆作为休闲的场所,忽视了其传递知识与信息、传播文明的社会职能。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导致了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尤其是专业图书流通率严重偏低。值得注意的是,我校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学生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功能缺乏了解,即使有必要搜寻信息也很少主动到图书馆寻求帮助。图书馆因为种种原因,尚未主动开展面向读者的图书馆利用、文献信息检索等的宣传活动,未能对新生进行必要的入馆教育,使读者的信息素养得不到及时地提高,对文献资源需求形成天然的障碍,进而使图书馆大量的文献资源被闲置在书架上,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的影响了图书的流通率。
文献采购不够客观
图书品种的选择应建立在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扩大品种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但从表一来看,我馆较大幅度增加馆藏量后,图书借阅册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新增加的图书并没有被读者广泛认可和充分利用。这说明文献采访工作没有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缺乏对文献出版发行方面、本馆读者文献需求、本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调研;没有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例如没有重视征求系部教师、流通、阅览和读者的意见。文献采访工作落实不到位,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在实际运行中就会呈现相应的弊端,不但造成大量的馆藏资源浪费,而且不清楚读者类别或群体的划分,未能获知读者的读书倾向,因此无法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需求。
馆藏结构不合理
经实地考察和流通统计,我馆有大量图书 “无人问津”,实在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浪费,说明我馆馆藏结构总体失衡。主要表现在:读者所需要的一些图书馆内没有收藏,读者最常用的图书复本量少,而读者需要量极少或几乎没有读者需要使用的图书却长期滞留在书架上,既占用了馆舍空间,又影响了流通率,而且耽误读者找书的时间。例如,在流通借阅室和阅览室,都有一定数量的馆藏文献不适合读者的需求,既有专业不对口,也有文献老化,或是复本量不足的情况。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的流通利用率。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