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体育论文

浅析足球运动员的疲劳与恢复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足球运动属于同场对抗集体性运动项目,需要攻守双方在对抗中把个人的智慧、体能、技能、技战术、意志、心理品质等融合于集体行动之中。运动员在比赛后,能否迅速和充分的恢复体力和能量,直接影响到其运动水平的提高,只有良好的恢复才能保证运动计划的顺利完成和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不同时间、不同强度及不同运动形式产生疲劳的机制是不同的,众多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有关运动疲劳产生机制的学说:能量耗竭学说、代谢产物堆积学说、离子代谢紊乱、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以及保护性抑制等。
关键词:足球,运动疲劳,恢复

 

足球运动属于同场对抗集体性运动项目,需要攻守双方在对抗中把个人的智慧、体能、技能、技战术、意志、心理品质等融合于集体行动之中。足球比赛场地较大,紧逼与摆脱、进攻与防守、控球与逼抢、保护与破坏等矛盾不断出现;运动员为抢占有利位置,争夺控球权,射门得分,展开了激烈地拼抢和全面对抗。在这种拼抢和对抗中,压力无处不在,身体、意志和心理品质受到严峻考验。运动员在比赛后,能否迅速和充分的恢复体力和能量,直接影响到其运动水平的提高,只有良好的恢复才能保证运动计划的顺利完成和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

1运动疲劳的概念

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维持原强度工作,即为运动性疲劳(exercise-induced fatigue)。1983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学术会议对运动性疲劳概念的定义是: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维持在一特定的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定义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并被许多教科书和科研论文所采用。

2 足球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

不同时间、不同强度及不同运动形式产生疲劳的机制是不同的,众多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有关运动疲劳产生机制的学说:能量耗竭学说、代谢产物堆积学说、离子代谢紊乱、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以及保护性抑制等。在持续性和间断性最大、亚最大及中强度的足球运动项目中,运动性肌肉疲劳的发生和发展伴随全部运动过程,但疲劳发展的速度与运动负荷强度的大小有关,呈现动态变化的典型特征。这里我们主要来看足球运动项目两个主要影响疲劳的因素。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Gansu Lanzhou 730070

2.1 中枢机制

人体的运动神经系统主要有三级阶梯结构,即脊髓、脑干、大脑皮层以及两个辅助监控系统,后者以小脑和端脑脑基低节核群为中心。这些脑区之间彼此通过神经纤维交互联系成众多的信息回路,对人体肌肉的运动行为的各项参数进行着既有分布式的又有平行式的加工。其中,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神经元发出下行传导束,通过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发出随意运动。脑干的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前庭、视觉、身体各种感觉和大脑皮层的下行控制信息,并通过脊髓运动神经元控制肌紧张、身体姿势、体位反射以及站立和行进等基本活动。肌肉运动的状态有经过肌梭、腱器官以及位于肌肉中的各种机械和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将信息反馈回各级运动调节中枢。低级运动中枢能够完成相应的反射,不需要高级运动中枢的介入;高级运动中枢只需要组织和形成运动指令,而不需要具体控制肌肉的活动或者由低级运动中枢就能够完成的运动细节。

肌肉在进行持续性或者间断性最大随意等长收缩的过程中,单个运动电位放电频率随负荷持续时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肌肉的MVC下降,舒张时间延长,呈现肌肉疲劳的典型特征。

2.2 外周肌肉疲劳机制

人体肌肉运动的代谢性质和工作方式不同,诱发运动肌疲劳的外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从中枢神经系统运动指令抵达肌肉,到运动肌肉收缩作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都是影响肌肉工作的能力的因素,它们在肌肉活动过程中的变化也都是潜在的导致运动性肌疲劳发生的原因,如乳酸盐在大强度运动后在体内的堆积、三磷酸线干水解后自由能的改变及减少、Ca+释放通道阻塞,肌肉收缩能力的下降以及肌糖原的消耗耗竭等都是潜在原因诱发肌肉疲劳发生的基本生理学过程,最终使肌肉发生运动性肌疲劳。

3 运动疲劳的评定

一般而言,运动性疲劳的出现有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代偿性疲劳(隐形疲劳)。这一时期运动能力的维持,从生理学角度而言是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机体其他器官系统更紧张地工作来维持;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是靠顽强的拼搏精神来维持。主要表现为奔跑吃力,协调性下降。随着运动的持续,上述变化会逐步加深,已达到该时期可接受的最大量,这时就进入了疲劳的第二时期,即非代偿性疲劳(显性疲劳)。主要表现为工作能力明显下降、跑动减少、动作变形、技战术运用不合理以及失误显著增多。

3.1 主观感觉

主观感觉是自我评定身体疲劳的重要依据。足球训练和比赛后自我感觉身体轻松、舒畅,食欲和睡眠状况良好,并有继续运动的愿望,说明运动的疲劳度属于正常的反映。如果在比赛和训练后,感到头晕、恶心及胸闷,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特别是厌恶运动,则表示身体疲劳程度越深,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应及时减小活动量,或暂时停止训练,待这些症状消失后,在进行训练。

3.2 客观生理指标

3.2.1 肌肉力量

运动引起的肌肉疲劳最明显的特征为肌肉力量下降,一般以绝对力量为主要依据,观察疲劳前后肌肉力量的变化。运动后肌力明显下降而且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肌肉疲劳。

3.2.2 肌肉硬度

人体骨骼肌疲劳时不仅收缩机能下降,而且肌肉的放松能力也下降,表现为肌肉疲劳时,肌肉不能充分放松,肌肉硬度增加。肌肉硬度增加是由于运动后骨骼肌持续性收缩所致,骨骼肌这种持续收缩所致,骨骼肌这种持续性收缩状态,可挤压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圧升高,影响肌组织血液循环,造成机体运动能力下降,影响机体恢复。

3.2.3 肌围

在进行大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足球比赛中可引起下肢围度增加,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运动引起肌肉蛋白质合成代谢增加,而主要是由于重力作用,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下肢血液滞留及组织间液增多所致,应当同长期训练引起肌肉体积增加的良好效果相区别。

3.2.4 心率

心率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心率不仅用于心血管系统的疲劳评定,而且可用于全身性的疲劳评定,是足球训练中身体机能评定最常用的指标。

3.2.5 心电图

运动后心肌疲劳可使心电图出现异常变化,T波下降或倒置,S-T段下移,并同时出现肌电干扰,令肌肉放松也不能消失。

4 足球运动疲劳的恢复

运动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疲劳症状会自然消失。运动疲劳出现后,如采用一些恢复手段,则可加速身体机能的恢复,尽快消除疲劳,提高训练效果。

4.1 睡眠恢复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最好方式。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过程则相对较高,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成年足球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期间,每天应有8—10小时的睡眠。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可以适量的增加。论文参考网。青少年运动员的睡眠时间应比成年运动员的休息时间相应延长。

4.2 训练学恢复

在各练习项目之间、各训练课之间、各不同负荷周期之间的休息间隔应该调整,波浪式的安排训练负荷。利用各种形式积极休息,如在不同地点、在室内外的各种环境进行多种运动项目的训练和调整。其手段有: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把一般和专项训练手段正确的结合起来,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的大小周期,广泛采用多种练习手段,精确地组织工作和休息;利用消除疲劳的手段如充分的准备活动、积极性休息和放松练习手段等正确地组织训练课;科学地制定周、月、年训练周期中各种恢复手段的安排以及周密的计划等等。

4.3 营养恢复

在比赛和训练中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为机体运动提供能力,所以运动后应及时补充营养以利于疲劳的消除,提高训练效果。由于足球运动项目主要靠糖原的无氧代谢提供能量,糖的无氧代谢产物--乳酸在体内大量堆积,所以运动后应多补充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以加速乳酸的清除,达到尽快消除疲劳的目的。

4.4 物理恢复

4.4.1 按摩

按摩通过刺激神经末梢、皮肤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使紧张的肌肉放松,改善局部组织和全身的血液循环,以加快乳酸代谢的排除。有研究表明,按摩可使血液循环增加6倍,从而达到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恢复的作用。论文参考网。按摩可在运动后即可或当天进行,一般恢复性按摩可由专业人员进行,如果不具备条件,也可由教练和队友帮助进行。

4.4.2 牵拉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按摩应与治疗性按摩相区别,以静力性牵拉为主,使收缩的肌肉充分伸展,以自我舒适为标准,如果运动后紧张的肌肉得不到松弛,不仅影响恢复效果,而且容易出现急性损伤和劳损。

4.4.3 水疗

水疗包括芬兰式蒸气、热水浴和桑拿浴等多种形式。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体温,促进血液循环、消除代谢产物,以达到尽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作用。论文参考网。但水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为益,如果水浴时间过长,则会进一步消耗体力,严重时可出现一时性脑缺血现象。

4.4.4 电疗

运动后给予运动员采用电疗手段对加速身体机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研究证明,运动后电疗对于减轻和消除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效果明显,而且低频治疗效果较高频率治疗效果更好,但对于消除血液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等作用不明显,对肌肉功能的快速恢复及主观体力感觉无明显影响。

4.5 心理恢复

心理恢复是足球运动比赛中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它是指运动员在任何条件下,那怕是不顺利的情况件下自我调节心理状态。为此,教练员应专门为运动员安排心理调节训练课,使运动员在不利的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情绪。掌握了心理调节的技巧,运动员就能比较冷静地对各种突发事件做出理智的处理。它们既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生在比赛当中;掌握了心理调节技巧.在受挫折后能比较容易地恢复正常的心理情绪状态。采用心理调节训练还有助于以正确的态度参加比赛,克服赛前的激动不安、冷静地估计比赛形势,在比赛中适当地分配自己的体力,比赛后也能尽快的恢复体能。

5 结论

现代足球运动训练的焦点在于教练既要处理好提高训练负荷量、提高训练强度,又要注意解决好运动员负荷与恢复的对立统一矛盾关系。运动性疲劳既是机体对运动负荷所作出的一种必然性反应,同时也是进一步引起机体产生的适应性变化、提高其运动能力的有效刺激。所以,训练应建立在机体良好恢复的基础上,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都应根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身体机能状况与恢复速率的差异性来考虑,只有良好的恢复才能保证运动计划的顺利完成和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08).
[3]刘丹.足球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
[4]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5]德国足球协会编著:中国足球协会翻译审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6]岳文雨.运动性疲劳特征的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3.10.
[7]毛亚杰,周蔷.对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
[8]李晓兰.论运动疲劳与恢复[J].山西体育科技,2008,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析足球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下一篇论文:青少年参与游乐性极限运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体育论文
最新体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