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随机抽取广州市重点高校2所、省属本科院校5所,大专院校3所中曾经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大学生共计1500名学生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而发生运动损伤类型,以关节韧带损伤为最多,比例占39.33%,其次为肌肉肌腱损伤和皮肤擦伤,这三类损伤的学生比例就高达94.33%(见表1)。本文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应对提出相应的措施。4.1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发生运动损伤的类型特征:主要是关节韧带损伤、肌肉肌腱损伤和皮肤擦伤三种类型。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特征,应对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体育,并积极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然而由此引发的运动损伤也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1]。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与锻炼效果,而且给损伤的大学生心理上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挫伤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给体育教学以及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就广州市普通高校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原因和特征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前提下,提出如何有效应对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损伤发生的具体措施,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市重点高校2所、省属本科院校5所,大专院校3所中曾经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大学生共计1500名学生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与调查访问法
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运动性损伤的文献与资料,亲自访问了解其中几所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发生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为本研究获得了较为全面、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
设计《普通高校学生运动损伤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大学生在体育课内及课外体育活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原因、时段等多项因素。通过各院校学生会协助,针对曾经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大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5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350份,男生870份,女生480份。其次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然后对所得数据运用SPSS10.0社会学统计软件进行常规统计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损伤的概念及分类标准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运动损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参照马德森的论文观点对运动损伤严重程度进行划分:损伤后1周内恢复正常为轻微损伤;在2至3周内功能恢复正常为一般损伤;而功能明显受损,休息3周以上为严重损伤[2]。从本次调查数据发现,曾经发生过严重损伤的学生有203人,占总人数的15%;发生一般损伤的学生有608人,占总人数的45%;发生轻微损伤的学生有540人,占总人数的40%。
2.2普通高校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特征分析
2.2.1运动损伤类型特征
根据人体组织结构,可将运动损伤划分为关节韧带损伤、肌肉肌腱损伤、皮肤擦伤、骨折和脏器损伤等。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而发生运动损伤类型,以关节韧带损伤为最多,比例占39.33%,其次为肌肉肌腱损伤和皮肤擦伤,这三类损伤的学生比例就高达94.33%(见表1)。
表1 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类型比例分析表
损伤类型 |
损伤人次 |
构成比例(%) |
关节韧带损伤 |
531 |
39.33% |
肌肉肌腱损伤 |
405 |
30.00% |
皮肤擦伤 |
338 |
25.00% |
骨折 |
54 |
4.00% |
脏器损伤 |
13 |
1.00% |
其他 |
9 |
0.67% |
合计 |
1350 |
100.00 |
2.2.2运动损伤部位特征
虽然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尤其是损伤的“高发”部位与所参加的运动项目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关联。根据各运动项目技术特点的不同,其损伤部位也各有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高校大学生损伤多发部位与运动项目关联表
损伤部位 |
损伤率 |
对应损伤多发项目 |
踝关节 |
27.22% |
篮球、排球、足球、 |
膝关节 |
13.22% |
足球、篮球、游泳、健美操 |
肘关节 |
5.00% |
投掷、网球、健身 |
腕关节 |
8.67% |
篮球、排球、体操、 |
肩关节 |
2.78% |
游泳、羽毛球、乒乓球、体操 |
髌骨软骨 |
1.78% |
篮球、排球、跳高 |
小腿肌肉 |
14.44% |
跑步、跳跃、足球、武术 |
跟腱 |
10.00% |
足球、篮球、短跑 |
半月板 |
0.56% |
足球、篮球、排球、武术 |
头颈部 |
5.56% |
篮球、排球、足球 |
腓骨肌腱 |
2.00% |
足球、短跑、跳跃 |
胫骨骨折 |
2.22% |
足球、跳跃 |
腰部 |
4.67% |
健身、投掷、体操 |
股四头肌 |
1.89% |
足球、短跑、跳跃 |
从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最主要部位是踝关节,占到总数的27.22%,其次是小腿肌肉、膝关节与跟腱。结合对其中几所高校学生进行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大多数发生的是急性损伤,且损伤率发生的高低与学生运动年限和运动能力有很大的关联。一般来说,运动年限长和运动能力高的学生发生损伤的概率比较小,而运动年限短和运动能力低的学生比较容易发生损伤。
第二,运动损伤与损伤部位的生理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往往有悖于生理特点的不正确发力,是导致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第三,各运动项目之间运动损伤的发生频率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同场对抗性运动项目发生损伤的比率比隔网对抗项目和个人运动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比率高。
第四,男生参加体育运动发生运动损伤的比率和损伤的严重程度远远高于女生,且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论文参考网。
第五,总体来说,下肢发生运动损伤比率明显高于上肢,这说明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对下肢各关节、韧带、肌肉的准备运动不够重视,准备活动不够充分。
2.2.3运动损伤高发时段特征
从统计结果来看,高校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时段主要集中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远比课外少(如图一所示)。说明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安全第一、科学锻炼”的指导思想,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比较高,保证了高校体育教学课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