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云金矿赋存于辽河群盖县组地层中,受白云东西向断裂构造制约。通过分析矿床地质、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得出矿床属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论文关键词:金矿,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
辽宁白云金矿位于中朝准地台北缘,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局部有中生界地层,其中浪子山组、里尔峪组和盖县组地层属于陆源碎屑岩,辽河群大石桥组属于碳酸盐岩。构造上为草河口复式向斜的次级构造,构造线方式以东西向为主(图1)。岩浆活动较为强烈,花岗岩侵入主要发生在前辽河期,其后有多期次基~酸性的火山喷发,岩浆活动也为该地区Pb、Zn、Au矿床的形成提供成矿物质来源[1-3]。
2 矿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古元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PtLd):由透闪片岩和大理岩互层组成,矿区银矿体和贫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该地层中;辽河群盖县组(PtLg):岩性主要以变粒岩和硅线石云母片岩为主,矿区金矿体主要赋存于该地层的层间断裂中。
2.2 构造
矿区褶皱构造规模差异较大,多呈紧闭褶皱,偶有倒转褶皱呈现,构造线均呈东西向展布。断裂构造主要为白云东西向构造带,矿体主要赋存在该构造带中,为白云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主构造面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断层主要向南倾,倾角约30°,矿区金矿体主要受其次级断裂控制。
2.3 岩浆岩
区内可见各类基性-酸性岩脉,早期辉长岩脉充填于南北向断裂带中,晚期煌斑岩脉充填于北东及北西向断裂带,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等充填于东西向白云构造带,金矿脉与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呈平行产出,主要赋存于岩脉的下盘。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以Ⅰ-1号金矿体为例,其主要呈脉状产出,赋存在东西向白云构造破碎带、盖县组地层层间破碎带或晚期呈东西向展布的沿脉下盘中,矿体具尖灭再现、平行脉状形式展布。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往南倾,倾角约35°,矿体往南西侧伏。单矿体延长60~850m,延深60~600m,单矿体垂厚0.90~10.80m,单矿体最大厚度15.63m,金品位一般在1.03~3.64g/t,单样金最高品位49.8×10-6g/t。
3.2 矿石矿物组合
矿石矿物组合简单,有用矿物主要为自然金,主要赋存于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中,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碳酸盐、石墨和正长石。
3.3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为晶粒状结构、次为包含结构和浸蚀结构等。
(1)晶粒状结构:为矿石中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的主要结构,主要为自形晶粒状结构。
(2)包含结构:在黄铜矿内,企业管理论文包裹有自形的黄铁矿晶体。
(3)浸蚀结构:黄铜矿、自然金矿物交代黄铁矿,并呈不规则状的小颗粒分布于被交代的黄铁矿内。
矿石构造主要有团块状、网脉状和斑点状构造等。
(1)浸染状构造:黄铁矿呈星点状均匀散布或局部呈不规则相对集中。
(2)斑点状构造:黄铁矿及黄铜矿、方铅矿呈斑点状分布。
(3)网脉状构造:晚期的黄铁矿、自然金沿脉石矿物中的网脉裂隙充填。
3.4 围岩蚀变
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和石墨化等。总的发育特点是在东西向白云构造破碎带中以钾长石化和硅化为主,在盖县组地层层间破碎带中偶见有石墨化,从构造破碎带过渡到正常围岩时,蚀变强度减弱明显,蚀变类型也较单一,以硅化为主。
4 矿床成因探讨
4.1 硫同位素特征
矿石δ34S平均-3.7‰,富轻硫,矿石早期δ34S平均+0.28‰,中后期δ34S平均-6.88‰,表明早期成矿溶液δ34S与陨石值相近。由于围岩受热液的影响,富重硫,因此围岩中δ34S不能代表原地层硫位素的成分。岩体δ34S为+5~+6.5‰,近于陨石硫[4]。
4.2 氢氧同位素特征
刘国平(1999)通过矿床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白云金矿成矿流体中氢、氧同位素组成与初始的岩浆水近似,而且主矿体分布于东西向展布的沿脉下盘,成矿温度较高,因此,岩浆热液为矿床成矿溶液的主要来源,并混有部分大气降水[2]。
4.3 流体包裹体特征
通过对金矿石中石英包裹体测温表明,矿石的均一温度分为3个区段,200-250℃、270-310℃、330-360℃。主要的温度区间为200-250℃,因此,白云金矿成矿温度为中温。
综上所述,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下元古界地层,燕山期为金矿的主成矿期,并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成矿作用,成矿元素具有多来源,成矿溶液以岩浆热液为主并伴有大气降水,成矿热液为中温(300°~160℃),高盐(9.92~7.96%),中性(pH=6.4),在弱还原条件下(Eh≈-0.2)成矿,属于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金矿床。
【参考文献】
[1]赵玉福,杨宗恩.辽宁省白云金矿床地质特征[J].辽宁有色金属地质,1984(1):8-17.
[2]刘国平,艾永富.辽宁白云金矿床某些问题探讨[J].矿床地质,1999,18(3):219-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