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面对高校扩大招生和高校乒乓球文化的迅猛发展,上乒乓球课学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推行等一系列新形式,高校乒乓球教学改革的任务是:立足现有条件,结合自身特点,从自身的改革挖掘潜力,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改革,思考
1 高校乒乓球教学面对的形势和任务根据国家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的既定步骤,我国高校已连续多年大幅度扩大招生。另一方面,2008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和国内外高水平乒乓球比赛通过各种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使得本来就具有竞争性、游戏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及对不同身体条件的人具有多方面锻炼价值的乒乓球球运动倍受大学生的青睐,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乒乓球球作为上体育课的内容。高校“扩招”以及乒乓球球运动在高校的迅猛发展,对原来就很紧张的高校教学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种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会继续存在下去,甚至更加严重。多年来各高校都把乒乓球球列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乒乓球教学一直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我国学校体育正在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高校乒乓球球教学的长远目标是使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乒乓球球为主要手段,长期和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从而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投身于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做出贡献。因此,高校乒乓球教学必须立足现有条件,结合自身特点,从自身的改革挖掘潜力,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形式不断发展的需要和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2 高校乒乓球教学改革思路
2. 1 教学目标注重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几十年来在目标上模糊不清。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少年运动员初级训练的一套来进行的,如基本姿势,基本步法、攻球等基本技术学习、简单配合与战术等。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乒乓球基本技术的传授及其教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其评定标准是运动比赛等作为考核成绩。目前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并且提倡“以人为本”。高校乒乓球教学是将乒乓球作为一种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作风意志、行为规范、思维方式、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进行全面教育的过程。运动技术的培养和提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诱导和促使学生打乒乓球,要培养的是学生用乒乓球来健身娱乐、陶冶情操,从而提高整体素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教学目标的不同以及上课人数的剧增,迫切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作出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
2. 2 练习要求弹性化, 乒乓球教学贯穿“以人为本”的理论有许多体现形式。
运动量与技术动作是学生在乒乓球球课中以身体运动的方式所表现出的两大要素。由于学生人数增加以及基础不一,运动量的安排和技术动作的要求要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具有比以往更大的弹性。例如,在练习次数、时间和密度等决定运动量大小的因素上不宜提出统一的具体要求,而是一个宽松的范围。对于不符合规格但基本完成了的技术动作,只给予提示而不强求改正。对于技术动作做得规范和取得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既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朝着一个大致的方向努力练习,又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其它多种心智能力,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2. 3 知识传授实践化。乒乓球理论知识是人们用语言文字对乒乓球运动规律和特点的描述、概括和总结。
对于乒乓球运动员或锻炼者来说, 乒乓球理论知识是其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支配身体运动的心智能力基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近年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加理论课时数”的呼声日长,其出发点无可厚非。但体育课时数本来就很少,又经常受天气的影响,对乒乓球这样一种实践性极强、每个学生都急盼着到球台上一试身手的乒乓球课,一年里有1次(2学时)理论课已足矣。关键还是要在实践课中结合教学和练习,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示范赤传授实用的知识。上课人数的增加和水平不齐,必然导致有效练习时间减少。如果再到教室里去“纸上谈兵”,不仅达不到理论课本身的预期效果,还会进一步压缩极为宝贵的实践教学时间,最终影响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至于其它一些知识性较强但却不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如生理卫生知识、营养知识以及个人健身计划的制定等内容,则完全可以发挥大学生自学能力强、阅读能力强和思维能力强等一系列优势,让其在课外从体育教科书和其它资料中去自学。
2 .4 测评方法综合化、团体化。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高校乒乓球课的测评内容是历来是千篇一律的推挡、攻球等单一技术的掌握程度。
评分标准也过于定量化,这就使测评内容难以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许多技能基础差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不得不占用大量时间练习少数几种在乒乓球健身活动中并不实用的单一技术,使篮球运动诸多的特点和锻炼价值全然无从体现。因而学生打乒乓球的兴趣、习惯和能力都未得到培养, 乒乓球课结束后很容易与乒乓球告别。这是应试教育对乒乓球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的典型例证。现在随着上课人数大增,这种个体考试方法还暴露出了耗费时间的缺点,不仅要挤占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实际操作中也难保其本身的科学性。因此,有必要研究既能全面反映实际能力又不费时的综合性的团体测评方法。
2. 5 准备活动专项化。基本技术动作是体育课开始部分的主要内容, 乒乓球课自然也不例外。以往乒乓球课的准备活动比较流于形式,如慢跑之后做几节徒手操一些游戏活动。这种方法虽然也可热身,但与乒乓球专项特点结合得不紧密。乒乓球的技战术练习内容繁多,即便是以发展健身娱乐能力为练习目的乒乓球课,也得学会在一定的规则下合理运用搓球、攻球、拉球等一系列基本技术动作。现在上篮球课人数增多,课的基本部分的时间很紧,有必要将原来放在基本部分中的一些强度不大的基本技术动作加入准备活动中练习。这种练习看上去有点乱,但实际上却有两大好处。其一是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达到热身目的。因为攻球、拉球等是学生最喜欢尝试的动作,练习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 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能很快进入状态。论文发表。其二是学生练球的机会增多,有助于培养球感。
2. 6 按水平高低分组练习。论文发表。
有些学生在小学就打过乒乓球,进入大学后可以代表院、系参加学校乒乓球比赛。有些学生从来就没摸过球,毫无基础可言,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给乒乓球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高校体育教学按水平分班的报道已有不少,其好处毋须置疑。在实践中按水平分为初级班和提高班。水平高的学生练习的自觉性高、自控性好,但对抗性和运动强度也高。对其的要求主要是“轮流练习,防止受伤”。水平中等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但练习时容易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对该组的要求是“有序练习,防止凌乱”。水平低的学生因缺乏乒乓球运动的基础,练习时常常出现困惑、迟疑或信心不足,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对他们的要求是“积极参与,大胆尝试”。
2 .7 教学内容精简化、实用化。论文发表。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让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多活动、多练习,就要尽可能精简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内容太多,势必增加课的段落划分和各段落之间的转换时间,增加学生在转换时间里出现混乱和拖延的可能性。同时,随着贯彻“健康第一”和高校乒乓球教学目标在新形式下的确立, 乒乓球课不需要对那么多的内容一一加以练习。再之,每周1次体育课无法满足健身的需要。乒乓球教学应注意诱导和促使学生在课外参加乒乓球活动。达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按实用的原则来精简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多数学生在课外乒乓球活动中用不上的或者在短期内难以学会的东西应该删减。
2 .8 练习手段娱乐化、健身化。
娱乐与健身是体育活动的两大功能。快乐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练习和锻炼,进一步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身和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的目的。学生人数增加与水平不一,又要使教学具有娱乐性和健身性,实际上对练习手段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乒乓球教学的娱乐性和健身性主要是通过具有娱乐性和健身性的练习方法手段来实现的。首先,要充分利用乒乓球的游戏性、竞争性和上课学生活泼好动、欲试身手的心理特点,在学生基本技术达到最低限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安排一些教学比赛练习,使其直接体会参与乒乓球运动的快乐。而乒乓球球基本技术练习本身单调枯燥,学生稍作练习后很快就会厌倦,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到兴趣的培养和健身。因此,要结合练习特点施加各种竞争性、趣味性和奖惩性因素,提高练习手段的娱乐性。实践表明:乒乓球运动的固有特点加上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安排,完全有可能使高校乒乓球教学的练习手段朝着娱乐化、健身化的方向发展。
3 小结
面对高校扩大招生和高校乒乓球文化的迅猛发展,上乒乓球课学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推行等一系列新形式,高校乒乓球教学改革的任务是:立足现有条件,结合自身特点,从自身的改革挖掘潜力,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要注重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练习要求弹性化,理论知识传授实践化,准备活动专项化,按水平分组练习,教学内容精简化、实用化以及练习手段娱乐化、健身化等。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形式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和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赖天德.正确理解<课程标准>认真落实课程理念.体育教学[J].2004,(1).[3]吴敬平.如何调整运动员的比赛心态[M].北京:乒乓世界,2002,(12).
[4]江少平.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J ].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