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重竞技运动是按体重分级竞赛的项目,因此降体重是比赛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总结了运动员赛前体重的标准、幅度以及降体重的方法,并阐述了不同降体重方法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以期为运动员的成绩能更稳定地发挥及教练员合理实施训练计划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运动员,减体重,运动能力
重竞技项目是按体重级别参加比赛的项目,主要包括举重、拳击、散打、摔跤、柔道、跆拳道等。运动员减体重是指运动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在长期训练过程中缓慢减轻体重(主要为体脂)于较低的水平或在赛前较短的时间内快速降低体重的过程。按照减体重的速度可以将减体重归纳为两大类,即快速减体重和慢速减体重。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达到理想体重,又能使减重后的运动员在训练量和强度上得以保持,在比赛中运动成绩的最大发挥所带来的影响又能减少到最低,成为目前关注的重要问题。
1理想体重的确立及减体重的适宜幅度
1.1理想体重的确立
减体重是许多运动员为了参加比赛达到最佳成绩而普遍采用的手段,而适宜体重的判断必须考虑体脂的水平。运动员减体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找出“理想”的比赛体重。通过确定“理想”的体脂百分比可确定“理想”体重,而“理想”体脂也是通过对优秀运动员反复测试或反复观察而取得的。估计运动员允许减体脂量时可参考以下公式:允许减体脂量=运动员现有体重×(现有体脂比例-“理想”体脂比例)/(1-体脂比例低限)。估计运动员“理想”体重可参考以下公式:“理想”体重=测体重当时的去脂体重(kg)/(1-“理想”体脂%)。
1.2减体重的适宜幅度
国内有学者研究认为,男子运动员体脂百分比降到8%左右,女子运动员体脂百分比降到10%左右较适宜。而以体重下降幅度作为研究对象时发现,男运动员降体重达到原始体重的5%以下,身体基本无不适症状,比赛发挥正常,成绩理想;降体重达到6%-8%时,身体程度不同的运动员会出现不适应症状,如口干舌燥、力量稍下降、运动时动作速度稍慢、心情及比赛技战术发挥不好、成绩不理想等;降体重达到9%时,运动员会出现肌肉无力、颤抖或抽筋、心慌、心动过速、头晕目眩、技战术发挥失常、比赛失利等。由此提出在平时训练中,降体重不应超过参赛级别的7%。
2降、控体重的方法以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重竞技运动项目在减控体重方面存在慢减体重期和快速降体重期,一般慢减体重期持续时间较长,主要通过热能负平衡而实现体重减少,丢失的主要是脂肪体重;快速降体重主要由大量减少食物热能摄取和增加运动量完成,丢失的主要是水和部分脂肪体重。
2.1慢速降体重的方法
慢速减体重期的主要训练目的是通过赛前训练前期高强度、大运动量的对抗练习和模拟实战训练来提高专项能力,尤其是比赛的能力;同时,适当增加有氧运动的比例,以提高脂肪代谢利用,尽可能地降低身体脂肪储量。慢速降体重可通过限制饮食、增加运动或两者相结合来实现。
2.1.1慢速降体重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慢速减体重后机体无氧能力不变而力量可能增加;缓慢减体重对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不大,最大摄氧量(ml/kg/min)维持不变或稍有增加。无氧运动能力在缓慢减体重后也基本保持不变,但有研究认为50%的碳水化合物(215g/kg)会降低无氧能力,只有在保证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情况下(411g/kg),无氧能力才不受影响。另外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缓慢减体重后Wingate以单位体重计的平均功率有所增长。
通过限制饮食进行慢速降体重的研究表明,在单纯限制能量摄入减体重时体脂会减少,同时去脂体重或肌肉质量也会减少,其减少程度取决于热量限制的严格性。但从对运动成绩影响的角度看,适度限制饮食是可取的。Zachwieja等研究发现,两周中等程度限制饮食使人体重下降,其中去脂体重占61%,但肌肉最大力量不变甚至上升,肌肉耐力和无氧工作能力上升。Fogelholm等报道,在慢速减体重低于或等于5%时,限制能量摄入对有经验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影响不大。
运动可增加能量的消耗。有研究表明,在相同的能量亏空条件下,限制饮食对减体重更有效,而增加运动对于减少体脂、保持去脂体重则更有效,此外,增加运动与限制饮食两种减体重方法,前者对血脂成分有良好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规律性运动有益于减体重。有氧运动可直接影响能量平衡,促进脂肪分解供能使体脂下降;抗阻力运动刺激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有助于去脂体重的保持,同时,其通过增加基础代谢率和提高脂肪氧化对减体重具有一定影响。
对所有最佳的慢速减体重计划而言,应该是选择性的消耗体脂,同时维持去脂体重不变。因此,从对运动能力影响的角度考虑,实现慢速降体重应通过适度限制饮食和中等程度的增加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运动。
2.2快速降体重的方法
速减体重期的主要训练目的则是在赛前训练的后期,即临近比赛时高强度、小运动量训练期间,主要通过控制饮食和饮水、发汗失水等措施将体重快速降低到参赛标准。目前常用的快速降体重的方法有:控制饮食和饮水法(主要以限制热能和饮水的摄取为主);运动失水法(在专项训练时穿橡胶或塑料制作的不透气衣服,以大运动量进行训练,促进身体流汗失水);高温环境脱水法(采用蒸汽浴、桑拿浴、热水浴等方法发汗失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