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课对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的实际研究_前后测设计

时间:2011-07-03  作者:秩名
  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人对本次心理健康课程是满意的,希望继续下去,而且从中学到了东西。在自我感觉“自己的考试焦虑是否有降低”的条目上,60%的人还是认为有降低的。证明本次心理健康课程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表 1 学生关于本次心理健康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

 

题目 选项/比例 选项/比例 选项/人数比例

---你希望这种心理

健康课继续上下去吗? 希望 75% 一般 25% 不希望 0%

---你觉得从中是否

学到了东西? 学到很多65% 一般 30% 没学到 5%

---你在面对焦虑的时候是否会

使用上课介绍的方法来减少焦虑? 我会 60% 不清楚 20% 不会 20%

-

---你认为参加了本课程之后,自己

的考试焦虑情况是否有降低? 有降低 60% 没有 25% 我原本就没有考试焦虑15%

---你对这6次心理健康课满意吗? 满意 70% 一般25% 不满意 5%

 

 

在上述问卷调查之后,研究者还对参加了问卷调查的其中5位学生进行了开放式访谈。访谈结果如下:(1)所有学生都对所安排的6次课程的课程内容比较满意,认为其贴合他们的现实需要。但是每个人对不同课程内容的感兴趣程度不一。(2)在询问到为什么有人不会使用上课教授的方法进行焦虑调节(因为有40%的人选择不清楚或者不会)时,有人说是因为上课没听懂具体怎么操作该方法的,有的同学说之前也接触过这种方法,觉得没效果所以不想用。(3)在询问到对这次心理健康课程还有什么建议或者意见时,有人建议每周加开课时,认为课程太短时间紧凑,有的知识没有透彻吸收;有人希望课堂中主题活动增多,这样大家都可以参与到课堂;还有的同学希望加开课下心理健康辅导。
 

4.1.2老师对于本次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

为了使研究过程更贴合研究者的设计,以及该高中没有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实验组的授课均由研究者本人担当。因为学生的积极配合,所以原来安排的课程内容能够按照预期进度全部授完。但是由于课程内容较多,课时较少,有的课题活动和技能训练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完整进行。这与学生对于课堂活动开展力度不够的反馈意见是一致的。

4.2 量性研究的研究发现

本研究采取朱滢对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提出的2种检验方法,分别是对减值分数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对总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法[13]

4.2.1 被试考试焦虑处于中等水平

根据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的评分标准,12分以下考试焦虑水平较低;12-20分为中等程度焦虑,而15分以上表明该被试的的确确感到考试带来的相当程度的不适感。而本研究中不论是前测还是后测,其均分均属于中等考试焦虑(见表2)。

表2 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的焦虑水平

 

TAS计分标准

实验组均分 控制组均分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低等焦虑( 0-12分)

中等焦虑(12-20分) 16.77 14.26 17.10 16.38

高等焦虑(20-37分)

4.2.2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分数不存在差异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方差齐性,P>0.05不显著,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前被试不存在差异。说明这两个样本是一致的,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表3 实验组控制组前测独立样本T检验

 

 

M SD

方差齐性检验

t p(双尾)

F p

控制组前测 17.10 4.863 .019 .891 .321 0.749

实验组前测 16.77 4.797

4.2.3 实验组和控制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控制组在后测中平均分数降低了0.7143分,而实验组在后测中平均分数降低了2.5106分。实验组后测的考试焦虑分数降低较多。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减值分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双尾T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004,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减值分数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了实验处理的有效性

 

 

 

测 评 结 果(均值)

t p(双侧)

实验组(n=47) 控制组(n=42)

前测分 16.77 17.10

后测分 14.26 16.38

减值分 2.51 0.72 3.004 0.004

表4 实验组控制组减值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4.2.4实验组内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

现在单独对实验组的前测分数和后测分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怎么写论文论文网站论文发表。表5显示,对实验组前测-后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00说明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的前测和后测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也说明实验处理的有效性。

表5 实验组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

 

M SD t p

配对 实验组前测 - 后测 2.511 3.242 5.308 0.000

4.2.5 控制组内前后测不存在显著差异

现对控制组组内前测和后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58>0.05,不显著。说明控制组前测和后测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6)。

表6 控制组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

 

M SD t p

配对 控制组前测 - 后测 0.712 2.371 1.952 0.058

4.2.6 后测分数的变异既与组别有关,也与前测分数有关

(1)协方差分析法是将前测分数作为协变量,对实施实验处理前的组间差异进行控制和调整,以便使两组的后测成绩能够比较而不受前测成绩的影响。

从协方差表7的显著性概率看,自变量“组别”的概率为0.000,说明组别决定了后测分数的差异。而“前测”的显著性概率为0.001,也小于0.05,说明协变量效应由前测分数决定。协方差分析表明,后测的差异既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组别有关,也与前测分数有关。

 

项目 平方和 df F p

条件引起的 1300.627(a) 2 92.223 0.000

前测的 1200.412 1 170.235 0.000

组别的 77.659 1 11.013 0.001

误差的 606.429 86

总偏差的 1907.056 88

表7 协方差分析表

5讨论

5.1关于质性研究的讨论

5.1.1 高中生急需心理健康课程来进行辅导

从课堂情况来看,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从没有接触过类似心理健康课程(后来了解到这些被试在初中也未学习过实际的心理健康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应积极。

从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反馈中可以了解到:(1)他们满意开设的心理健康课,也乐意积极参与其中(对课程满意者占70%)。(2)被试认为从心理健康课中能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认为学到东西者占65%)(3)被试认为他们在心理健康课中学习到的东西,能解决他们的现存在的心理问题(60%的人认为他们的考试焦虑有所降低)。

在实验结束之际实际情景实际情景前后测设计,很多学生还表现出希望能够继续开设相关课程,这也说明了他们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认可度和需求度。所以可以说,高中生需要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导。

5.1.2 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在课上和课下同时展开

在实验阶段时,由于时间的有限,部分课堂活动没有完全展开,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不能完全消化。又为了保证实验处理的效果,研究者并没有在课下给与学生相应的解答或辅助。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不满,他们希望能在课下进行更多的相关辅导。

治疗考试焦虑的技术之一是放松疗法,该疗法需要被试对疗法有足够的了解和配合,同时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14,15,17,]。但是在现实的心理健康课堂上,老师能够把疗法的操作方法表述清楚,当堂进行一次示范就已经是达到教学要求了。但是学生是否能从这一次的表述、示范中就能理解放松疗法,并且能操作使用为自己所用?也许未必。本次研究中40%的学生就表示不会或者不清楚是否使用课堂上教授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可见,在前人的研究实验情景下学生能够在研究者的帮助下,经过多次的教授和训练掌握的解决考试焦虑问题的技术,可是在现实情境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可能就没有那么理想的训练条件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研究者在访谈中了解到,与不能在课下进行自我放松的同学相比较,在课下能进行放松的9名学生自我报告其考试焦虑情绪能更快的缓解,还有4人报告自我感觉变得更好。这说明,需要进行多次,长期训练的干预考试焦虑的技术,如果不能在课堂进行,可以转移到课下进行。所以,心理健康课也需要布置“课下作业”,以弥补课题时间不够和很多技术和方法需要长期进行的缺陷。但如何布置这种课下作业,如何检查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在本研究中没有予以关注研究,需要进行后续研究。

5.1.3 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模式

郑雪等人(2006)认为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区别如下:(1)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培养或训练心理品质为主要的教学目标;(2)心理健康课必须规定以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与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为基础的教学基本步骤(3)其教学模式主张学习者的主体性;(4)其教学模式要求面向全体,也注重个体差异;(5)其教学模式大多要求提供支持性教学气氛;(6)其教学模式都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主张“在做中学”,因而强调课程设计;(7)其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多向反馈和互动[16]。本次研究也赞同这一观点,因为研究者在编写教案时查阅了很多前人的教案,发现很多教案中讲授的内容较多,而实际操作的内容或活动较少。这既不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符合心理卫生知识本身特点:一方面高中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自己去探索世界,而且现在的高中传统课程的教学形态使高中生厌倦了灌输式命令式的“你说我听,我告诉你”的授课方式。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知识不仅仅是陈述性知识,也包含了大量的程序性知识(比如缓解考试焦虑的技术,如放松疗法,自我积极暗示,音乐疗法,基本都属于程序性知识)。单从知识上入手会使学生的知情,知行方式相分离。只有在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活动和操作内容,才能使学生达到知情行的一致统一。最后,由于心理健康课的根本目的是学会应对压力、增进个体自我力量和自我调适的能力,而如果仅仅通过传授陈述性性知识是达不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应对能力的,只有多多增加活动课和课下训练,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心灵成长起来,有力量抵抗坎坷和风雨。

从这种角度来说,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课需要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员担任教师。因为他们不仅有心理学专业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共情,积极倾听,不带价值判断的评价)实际情景实际情景前后测设计,更有心理学多种专业知识(包括如何进行团体辅导)。而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的教师,才能真正胜任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任务。

5.2关于量性研究的讨论

5.2.1 当下高中生考试焦虑问题较为普遍

不论是前测还是后测,分数均高于15分,而15分以上表明该被试的的确确感到考试带来的相当程度的不适感。说明考试焦虑问题不仅仅是被人们意识到,而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于高中生中,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也是相一致的。本研究仅仅测量高一学生,可以预见,如果不进行相应必要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导,更高年级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虽然实验组后测分数的降低显著于控制组,但是其后测均分仍然很高。这表明虽然在实验处理了之后能缓解考试焦虑问题,但是这种程度缓解还是远远不够的。这表明:一方面,高中生考试焦虑问题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本次研究的实验处理时间还不够长。如果时程能增长,可能后测分数降低更为显著。

5.2.2 本研究编写的心理健康课能有效缓解考试焦虑问题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在实验组和控制组同质的情况下,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减值分差异显著。而根据实验组组内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显著,也说明了实验处理的有效性。实验组的后测分显著低于前测分,说明心理健康课程能有效缓解考试焦虑问题。控制组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前测和后测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进一步证明在实验期间,如果没有经过实验处理,被试的焦虑程度就没有明显变化。证明了所编制的心理健康课程能显著性降低考试焦虑。协方差分析表明,剔除了前测的影响后,组别决定了因变量后测分数的差异。这也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存在组间处理差异,实验组的实验处理起到了显著性效果。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学生头发长短说起_创新意识
下一篇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_素质教育论文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素质教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素质教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