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精神,使学生理解创业的意义,使学生转变依靠国家、依靠学校、依靠父母就业的依赖思想,树立创业光荣、自谋职业大有前途的观念,首先要将创业精神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做贡献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度。其次要构建一个有利于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表达的综合平台。再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热情。
2.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职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因人制宜、因校制宜,不拘一格,丰富多彩,改变那种把教育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观点,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新基点审视和改革高职教育,真正把教育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鉴于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高职生教育的现状,有必要专门开设一门《创业基础与实务》之类的课程,集中介绍有关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进行创业能力、习惯的培养。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总称,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要逐步增加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多安排讨论课、专题汇报、参观、调查和相互交流等教学形式,引导研究型的学习,使高职学生逐步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独立完成任务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善培养高职生创业能力的环境和条件
一方面改善教学环境,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经常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与成功企业家对话,专题研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主动顺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选取优秀企业去学习创业。同时应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学生制订创新创业计划,认真思考创业问题并努力付诸实践,如创造发明成果奖励,允许学生休学创办企业的政策,校内企业优惠政策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高职学生专利基金,创办高职学生科技园,从起点开始扶持创新创业。另一方面改善社会环境,要不断创造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制度化环境。要在全社会倡导“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的精神,改变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有了一种好的社会氛围的制度化环境,就能为高职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撑。
4.拓宽培养渠道,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
实践是培养高职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也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主要是实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创业品格;二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帮助学生从找饭碗到造饭碗就业观念转换的跨越,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该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自身潜能的发现和对未来的信心。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经营小店铺、暑期打工、促销商品等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幸福,积累经验,提高技能。
5.教师应努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创业素质
创造性是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塑造都完善人格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大胆的创新精神,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开拓进取的意识的创新求异的品质。新的世纪,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竞争,学会适应,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懂得时代的发展到了必须由自己来求出路、求发展的时候了,必须用超前意识去进行考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将自己在社会中正确定位,以便在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的位置,确定谋生方向,选择最佳职业。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竞争。高职院校教师如果本身没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是难以正确引导学生的。
参考文献
1 陈明忠,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 郑日昌,等.学校心理咨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黄兆信;施永川;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3期
4 辜胜祖;洪群联;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教育研究2010。05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