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实践论文

幸福感研究综述

时间:2016-01-29  作者:刘 芳
沃森和克拉克认为具有神经质和外向型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负向情感和正向情感的天生敏感性。张兴贵、郑雪的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与负性情感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负相关,外倾性和严谨性与负性情感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正相关。神经质是主观幸福感最有力的预测指标。虽然各个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事,健全人格是拥有高水平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相反,由于压力而产生的身心疾病和行为问题,都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水平。此外,压力应对也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压力应对的三种形式控制式、支持式、回避式中控制式为最佳应对方式。其核心是主动针对不同压力作出反应,如有效的时间管理等。支持式能有效缓解压力对一个人的伤害,其核心是利用个人或社会的资源支持来对压力作出反应。回避式是消极的忽略或回避。总之,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外向性和神经质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下均可以对于个体的幸福感进行预测。人格特质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休闲活动的满足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比其他变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参加日常的锻炼能降低焦虑、抑郁,增加自尊。此外,积极参加群体社交或志愿者活动,也具有强化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爱丁顿等曾指出休闲通过文化、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力量对人类的幸福、健康和生活的满足感产生重要影响。还有研究发现,存在中年危机的妇女、老年人、失业者等社会群体,休闲活动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另外,主观幸福感海域文化因素有关。Schimmack(2002)等人指出东亚人对于快乐和不快乐的中庸态度可能是根源于亚洲的哲学中的辨证思维,而欧洲和拉丁美洲人则更倾向于快乐的情感。

2.5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体系中的主力军。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心理的积极层面,关注积极品质,使用正向评价指标。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实践应用的增长,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并不能反映幸福感的完整内容与整体面貌,学者们呼吁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幸福感评估,以揭示幸福感的本质与全貌。Ryff批评主观幸福感简化为生活满意与情绪平衡,忽视了心理的一些重要的积极性功能层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呼吁增加诸如“控制感”、“自尊”、“自我观念”、“自主”、“自我价值”、“目的感”、“自信心”、“自我效能”、“力量感”、“社会的支持”等指标以丰富与完善幸福感的评估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情绪与认知层面,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幸福感,揭示幸福感的本质。主观幸福感(SWB)的另外一个缺陷就是指标(主要有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以及负性情感)太少,信息量有限,不能满足心理健康评价、生活质量研究日益增长的实践需要。Diener本人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他认为在幸福感研究与调查中要使用诸如自尊或价值观这样一些指标,以弥补主观幸福感的不足。

3.幸福感的整合模型

幸福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发展与享受、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幸福感的概念不能仅仅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还应该包括人生价值以自我潜能的发挥,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和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这样才能正确、全面理解与揭示幸福感的本质。因此,现代幸福感研究必须实现整合,必须从更高层次,系统地、辩证地、科学地理解与研究幸福感。

3.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属于研究人们对其生活评价的行为科学领域。主观幸福感理论模型在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社会指标研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大量研究揭示: (1)高主观幸福感具有很多优势,不仅使人身心健康,而且能够延长人的寿命。(2)全世界的人们都认同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甚至那些相对不太幸福的人们也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幸福很重要。(3)主观幸福感高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4)除了经济和社会指数以外,主观幸福感也是评价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方式。事实上,主观幸福感能反映国家状况的各个方面,而其他的测量都不能。和客观测量结合起来,主观幸福感提供了评价社会的必要的信息。

尽管如此,主观幸福感反映的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感受,并不能把握幸福感的全部内涵与实质。

3.2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临床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强调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有意义生活和自我实现的潜能,认为幸福是客观的,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基于这种思路,心理幸福感强调人的潜能实现。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是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

Ryff于1989年提出六维度心理幸福感模型:(1)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对自我持有一种积极态度;承认并接受自我多方面的品质,包括好的和坏的方面;对过去生活持积极态度;(2)机能自主(autonomy),具有自我决定和独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的社会压力、由自我内部调节行为、用个人标准评价自己;(3)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生活有目标,并有一种方向感;感觉现在和过去的生活有意义;持有给予生活以目的的信念;有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4)人格成长(personal growth),有一种继续发展的感觉;看到自我在成长和扩展;敢于尝试新鲜经验;有实现自己潜力的感觉;不时看到自己和自己行为的进步,更多反映自己知识和效率变化; (5)积极关系(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hers),与他人有温暖、满意和信任的关系;关心他人的幸福;有强烈的感情感染和亲密感;懂得人际关系的给予和获得;;(6)环境控制(environmentalmastery),有能掌握环境事务的感觉、能控制复杂的外界活动、对环境提供的机会能有效利用、能选择和创造适合个人需要和价值的关系。

3.3社会幸福感

SWB与PWB都以个体为中心,而社会幸福感更关心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融合。社会幸福感起源于经典的社会混乱与疏远的主题,源自社会学理论中个体和社会的统一思想。Keyes发展出多样化可操作性的社会幸福感维度:(1)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指个体相信自己属于某一团体并且和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团体的共同利益; (2)社会贡献(social contribution),指个体对社会贡献的自我感觉,个人是重要的社会成员,给世界创造价值的信念等;;(3)社会和谐(social coherence),指对社会充满兴趣并且认为社会是可以理解和预测的; (4)社会认同(social acceptance),积极看待和接受他人;;(5)社会实现(social actualization),指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潜力的信心。已有研究对幸福感要素模型进行了验证,并肯定了心理幸福感六要素理论和社会幸福感五要素理论,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实证研究中已获得证实。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等级相关高达0. 44,社会幸福感的测量同样也与传统的情绪幸福感的测量(情绪和满意度)有明显区别。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社会化媒体对教育的影响
下一篇论文:古田会议:指引红军成长壮大的历史性会议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社会实践论文
最新社会实践论文
读者推荐的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