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将河西定位为南京的副中心,现河西已发展成以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南京副中心。然而由于其地势低洼,区域内雨水无法自排入河,要通过管道收集后由水泵抽排,这使得河西地区域排水系统压力很大,当雨水量超过泵站排水能力时就会发生内涝,特别是河西地区的低洼区域,如:龙江小区部分地段最近几年每逢暴雨几乎年年都会被淹。
(2)城市规划中对都市化的洪水效应认识不足。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在规划过程中将城区的许多支流小河道规划成可建设用地,导致城内硬地面面积增加而行蓄洪面积减少,使城区雨水向低洼区域汇集,造成内涝之灾。近些年来南京城区的水系受到极大的破坏,河流长度、面积缩小,水体数量持续减少。南京市内的护城河、秦淮河和金川河为3条主要的城市河流,九曲清溪、杨吴城濠、南唐护龙河等与它们相互交织共同起到城市排水和蓄洪的作用,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只剩下秦淮河、金川河和杨吴城濠等水体,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城区消失的城市较大河流20条,全长超过15km。
(3)城市排涝规划与城市其他专项规划协调性差。
城市化使得城市暴雨越来越多,排涝规划中设计合理的排水机制,提高排水管网、泵站的排水能力虽然可行但耗资大,见效慢,故解决城市内涝必须做到蓄、滞、排相结合,这需要与城市其他专项规划相协调。如:与城市雨水利用规划相结合,将雨水资源化,减少地表径流量;与城市景观规划相结合,使公园、广场的竖向标高低于周边用地,依托这些公园和广场建立一个临时滞洪区。现南京城市雨水利用率很低,且城市很多街边公园、广场地面反而高于周边用地。如:南京大学广州路门附近每逢大雨,整个区域都被淹没,积水深度可0.6~0.7m,而南京大学广州路门对面的君临国际广场其竖向标高高于广州路0.3~0.4m,暴雨来时,起不到滞水作用,反而将雨水排向了广州路,加重涝情。
(4)城市排涝规划制定的排涝标准低。
我国目前没有城市排涝标准,但正在修订的《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拟定的城市排涝标准为“保护城市人口≥300万人,城市排涝标准为≥20年;保护城市人口200~300万人,城市排涝标准为10~20年”。2008年南京城镇人口为583.97万人。而南京目前的排涝标准是按2年一遇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远低于20年一遇的标准。
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南京城区的洪涝灾害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其一,防洪非工程性措施落后,特别是城市洪水预警系统和监测系统不完善,不能很好的进行洪水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重建。其二,市政基础设施落后,老城的排水管道都是雨污合流制,污水不仅占用管道资源,还容易造成管道淤积、堵塞,使得暴雨来时雨水排放不畅,导致城市内涝。其三,人们防范洪涝灾害意识不足,对其危险性认识不够,自我防范和应对能力较弱。
3结语
南京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共性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
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水文特性的改变,对降雨、径流等水文要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个性方面,南京自身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城市规划的不足、基础设施与管理的落后以及人们防洪意识的淡薄是导致城市内涝的原因。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长江下游的重要中心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内涝的预防与治理,减少内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文物志[M].方志出版社,1995.
2 周建康,黄红虎,唐云忆.城市化对南京市区域降水量变化的影响[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3,20(4):44~46.
3 周建康.南京站降水量的统计分析[J].水文.2003,23(6):35~38.
4 秦莉俐,陈云霞,许有鹏.城镇化对径流的长期影响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5,41(3):279~285.
5 陆一奇.关于城市防涝减灾的若干思考杭州“10.8”涝灾过后的反思[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报.2008,20(1):34~38.
6 王紫雯,程伟平.城市水涝灾害的生态机理分析和思考以杭州市为主要研究对象[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36(5):583~587.
7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R].1992.
8 杨达源,徐永辉,和艳.南京主城区水系变迁研究[J].人民长江.2007,(11): 103~104.
9 王静,王腊春.城市化对水源系统的影响[J].四川环境.2005,24(5): 13~16.
10 陈波,包志毅.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防洪策略[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2): 147~151.
11 江苏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9[Z].南京:江苏统计出版社,200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