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试论美国人的中国观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美国人还是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这一印象主要是从马可.波罗、输美的中国货以及早期欧洲思想家那里获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向美国传递了一个高雅、美好、令人钦佩的中国形象。第一,国际环境影响美国人的中国观,尤其是国际间的战争使国家阵营产生非友即敌的泾渭分明的界线,最易激起一个民族的爱憎情感。
关键词:美国,中国观,中国形象,影响因素
 

从18世纪至今两百多年的中美交往中,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尽管如此,美国学者们还是努力将其演变作了一些分类与归纳。比如哈罗德.伊萨克斯(Harold Isaacs)就曾把美国人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做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划分:1.崇敬时期(十八世纪)2.蔑视时期(1840~1905)3.仁慈时期(1905~1937)4.钦佩时期(1937~1944)5.幻灭时期(1944~1949)6.敌视时期(1949~ )1.P 86。从此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对中国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看法,并且这两种看法在不同时期交替出现。

一、美国人中国观的历史演变

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美国人还是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这一印象主要是从马可.波罗、输美的中国货以及早期欧洲思想家那里获得。《马可.波罗游记》向美国人展示了一个智慧、富饶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向美国传递了一个高雅、美好、令人钦佩的中国形象。另外,受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影响,美国开国元勋们如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托马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等都把中国视为值得尊敬和效仿的大国。

1784年第一批美国商人来华,发现他们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对中国的最初美好印象因而烟消云散。来华的美国商人指出中国官员傲慢无礼,从来不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打交道,视其为未开化的蛮夷。山茂召(Samuel Shaw)就在目睹了中国官吏的暴虐和欺诈行为后大为震惊,称中国政府是当时文明世界中最残暴的。

除了美国商人,美国传教士也是19世纪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传教士们于1830年后陆续来华传教,但是却受到了清政府严厉的禁教政策和中国人民对“福音”持冷漠态度的阻碍,这令他们非常愤怒。于是,他们发表许多有关中国负面消息的文章,这严重影响了美国国内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比如由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主编的《中国丛报》(The ChineseRepository)在1832年10月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人的主要特征是“虚骄”、“傲慢”、“绝对的自私”以及“偏爱貌似有理的谎言”。1.P189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西关系发生陡然的逆转,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完全从尊敬和钦佩转向了蔑视和贬斥。70年代,美国西部失业工人指责华工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掀起排华运动,这一运动很快蔓延到美国各地。曾在美国修建铁路时立下汗马功劳,深受美国人爱戴的华工被描绘成了“危险的”、“罪犯”、“低劣和奴性的”、“不老实和邪恶的”、“习惯是肮脏和令人讨厌的”的人。1.P150排华分子鼓吹“黄祸论”,其言论构成美国人中国观的重要来源。

正如伊萨克斯所说:“19世纪的中国渐渐被西方人看作是劣等民族、牺牲品和臣民、可以获取利润的源泉、蔑视和可怜的对象,最后,被美国人看作是受监护的人。”1.P126

到了20世纪,1905年至1944年期间,中国被美国人视为是“有吸引力的民族”。具体表现在:1911年爆发的推翻清政府、创立共和制的辛亥革命,让美国人对中国产生好感,其中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开始“走美国之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没落”这一疑虑出现,西方社会把目光重新投向了东方。到了30年代,宁静、纯朴的乡土田园的中国形象和勤劳、诚实、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形象开始出现在美国文艺作品和新闻报道中,这对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37年爆发的中国抗日战争使中国人获得了美国人的普遍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形象在美国人心中树立起来。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在美国人眼里,中国是一个和平文明的国家,中国人不仅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而且是与其共患难的的战友。

然而,1944年下半年,国民党政权的专制腐败充分暴露出来,引起了在华美国人的极度失望和震惊。以谢伟思为代表的部分驻华外交官和来华调查中国状况的魏德迈将军都对国民党官僚深恶痛绝,对其丑陋形象做了生动描绘。美国人把腐败官员身上的贪婪和狡诈视为所有中国人共有的品格,称中国人为“骗子”和“无法合作的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人觉得被背叛了,十分愤怒。他们视中国为“苏联的爪牙”、视中国人为“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50年代初,美国国内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一时间人人自危,凡提中国就谈虎色变。这种状况几乎一直持续到尼克松执政之后才有所改变。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中国在美形象逐渐从“敌人”向“盟友”转变。到了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垮台,中国开始拨乱反正,彻底肃清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美国人迅速对中国感到失望。然而,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美国人认为中国应该走美国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对中国的态度又演变为“父亲般的关怀”。据调查,1985年,有71%的美国公众对中国持积极印象。6P62

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自90年代中期起,“中国威胁论”在美国舆论界占了主流。2002年,美国著名的公众舆论调查机构美国芝加哥对外关系委员会(CCFR)的调查报告表明,56%的美国公众认为发展成世界级大国的中国是美国的“严重威胁”(a critical threat),90%的人认为即使不是“严重威胁”,也是“重要威胁”(an important threat)。6.P64“9.11”事件后,中美两国在反恐领域进行了有效的合作,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又发生了转变,中国不再被看作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而是成了美国反恐战争中离不开的合作伙伴。

二、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因素:

美国人对中国及中国人的看法和认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国际环境影响美国人的中国观,尤其是国际间的战争使国家阵营产生非友即敌的泾渭分明的界线,最易激起一个民族的爱憎情感。3.P19珍珠港事件使得中国在美形象到达了历史上最美好的时期,其原因是中美两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日本,并且结成战时联盟。两国政府战略上的合作有利于美国人正面中国观的形成。然而,朝鲜战争使中美双方成了事实上的敌人,中国在美形象跌入低谷,不仅成了苏联的“傀儡”,而且“侵略”、“好战”。

第二,美国人的中国观与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两国关系良好时,中国形象上升;反之,则下降。1949年共产党执政后,中美两国基本上是处于僵持对抗的状态,美国人普遍视中国为可怕的敌人。70年代,两国恢复了正常交往,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随之好转起来。到80年代中期,两国进入所谓的“蜜月”时期,美国人对中国的感情上升到最强烈的程度。

第三,美国国内政治影响着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论文参考网。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的“麦卡锡主义”将美国人的反共意识推向高潮。60年代后期,美国国内反对越南战争情绪高涨,一部分人反对本国政府的印支政策,重新关注中国,对中国给予了肯定。然而,当时的中国事实上正处于“文革”动乱时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形象是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一个折射,其图象自然是被扭曲的。论文参考网。

第四,美国媒体在引导美国人的中国观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媒体是美国公众了解中国的一个主要渠道,当媒体报导中国的正面消息时,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是正面的;而当媒体报导中国的负面消息时,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印象也随之转向负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各大报刊纷纷报道中国军队英勇抗日的情况,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美国公众眼中的形象。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一直是消极的、负面的居多。

第五,美国人的中国观还深受美国人价值观和思维传统的影响。美国人相信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宗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他们具有一种传教士情结,希望将美国模式推行到世界各地。美国人习惯以自己的是非标准来衡量他国的行为,一旦某国的行为不符合他们公认的价值标准,这个国家就会在他们心中留下负面印象。美国传教士就以基督教标准衡量中国的一切,宣称“异教道德使中国人成为最自私、最残忍而又胆小如鼠的民族。”3.P19

最后,中国自身的变化也对美国人的中国观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明清时期的中国、近代屈辱时期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各不相同,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多变”不止是西方观察者眼中的中国形象,也是中国作为被观察对象自身所展现出的不同特征的写照。论文参考网。

三、结语

简要回顾历史,美国人一直存在着褒贬对立的中国观。美国对中国的看法既受到国际因素和两国国内因素的影响,也与两国关系的发展状况以及美国民族自身的特点有关。然而,一直以来,美国人都没有形成一个真实、客观、完整的中国观。相互形象观问题是中美两国交往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是可以加深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及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伊萨克斯著.于殿利、陆日宇译.美国的中国形象[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2][美]K.S赖德烈著.陈郁译.早期中美关系史1784-1844[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J].世界历史,1998(1)
[4] 潘志高.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变与不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5]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00-2002)[J].美国研究,2004(2)
[6] 俞祖华.近世来华西人视野里的两种中国人形象.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J],2003(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社会的必然悲剧,一个人的幸福
下一篇论文:试析广州市新体育馆的体育人文内涵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