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教育影响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思维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知识、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程序和思维框架的总和。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相比较,我国传统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并产生了相应的教育影响。建立在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之上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注重社会本位的理想人格塑造,追求人格的内圣外王范式,而忽视个性人格的培养和人格的自由独立性。人们通常倾向于从应试教育和学校管理机制方面来认识这一问题,而实际上,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的消极影响也不可低估。
关键词:思维方式,特点,教育,影响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知识、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程序和思维框架的总和。它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并且是属于民族文化最核心、最稳定的深层结构。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相比较,我国传统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并产生了相应的教育影响。

一、强调整体统一

与西方强调“天人相分”、以个体性为基点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天人合一”,采取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整体性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中国整体性思维不仅将整个外在自然界看作一个整体,而且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包括人自身)与这一外在自然界也是一个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整个人类社会构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统一体。因此,宇宙万物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界限,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相互贯通的。这种哲学思想从惠施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1],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到宋明理学的“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一脉相承地贯穿于中国思想史。

这种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注重联系与综合,能够把握事物和世界的整体面貌。免费论文参考网。它强调整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整体的和谐统一是事物的根据、宇宙的本质。这在伦理道德上表现为强烈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在政治领域形成“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使全民族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但是,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也有明显的缺点:模糊个体之间的边界,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从西汉神学的“王道三纲可求于天”,到魏晋玄学的“名教本于自然”;从隋唐佛教的富贵贫贱取决于“三世因果”,到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几乎都是崇尚集群、压抑个性和个体创造力的思想。免费论文参考网。这与近现代西方主张个性自由解放,认为个体的需求和欲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的思想恰恰相反。

建立在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之上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注重社会本位的理想人格塑造,追求人格的内圣外王范式,而忽视个性人格的培养和人格的自由独立性。社会群体观念的强化,有利于人们承受个体难以承受的压力,克服个体不能克服的困难,加速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这对我们今天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过分强调整体、集体的利益和秩序,则必然导致对个人权利的漠视和对个性自由的忽视、压抑。当前,顺应时代要求的个性化教育常常停留在理论和政策的层面,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则往往遭受阻力和冷遇,难以真正落实。人们通常倾向于从应试教育和学校管理机制方面来认识这一问题,而实际上,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的消极影响也不可低估。它深深地积淀和植根于许多学校领导、教师的潜意识和行为方式中,使他们总是自发地、习惯性地从整体性、一般性的现实要求和心理偏好出发,注重的只是“整体的和谐”,一切都喜欢讲求整齐划一的模式,忽视甚至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维护“整体利益”、“整体秩序”、“整体形象”的名义下,还自然衍生出教师的权威意识和家长制作风,以及学校领导的“长官意志”和主观随意性。因此,他们本能地不喜欢那些标新立异、喜欢质疑、习惯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教师权威、不“老实听话”、不“安分守己”等具有创新型、开拓型人格特征的个性鲜明的学生,总是对他们加以斥责、挖苦、歧视、压制甚至惩罚。而那些缺乏个性、一味顺从、习惯于随大流的缺乏创造性的学生则往往被认为是“好孩子”而受到教师和领导的青睐、好评和照顾,从而有着更多的表现和参与的机会,包括长期担任学生干部。这样,一个个生而具有生动独特个性的学生,一经我们的教育着意打造,大都成为思维、语言、知识、行为都模式化的单面人,并由于缺乏独立人格和自立能力而形成对家长、老师和集体的严重依赖性。这样的教育,不是培养个性,而是消解和泯灭学生的个性;不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是限制和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杨振宁认为,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兴趣比较窄,二是胆子比较小。[3]这是传统的整体性、标准化教育和过于严格的限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种“整体性教育”与民主化、个性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改潮流背道而驰,也与当今学生越来越强烈的个性自由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日益严重的经常性冲突。

二、偏重直觉体验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直觉体验,把直觉体验视为高于理性思辨的一种认识本体的主要方式。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是重综合而轻分析的,因而它不像西方传统那样推崇逻辑、实证和思辨,依据对大量事实和信息的占有、分析和处理,按部就班、逐层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通过直觉体验感悟天地万物之理,直接深入事物内部而获得深刻认识。在中国古人那里,几乎一切重大命题都是大智大慧者灵感、顿悟的精神产物,没有抽象的理性逻辑论证,而且,在中国哲人看来也无需论证。他们认为经验上的贯通与实践上的契合,就是真的证明。体验日久,忽有所悟,以往的疑惑涣然消释,便直截了当地将此所悟道出。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便是一种顿悟后的直接表达,但为什么天法道,进而道法自然则没有论证。后人若要理解,也只能凭自己的悟性、直觉和经验。免费论文参考网。

直觉性思维较之逻辑思维的一个优势是,它能够有效地突破认识的程式化,为思维的发挥提供灵活的想象空间。敏锐深刻的直觉力,对科学认识和实践创新都很重要。我国古代注重直觉与悟性,重视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互作用,以及以形见理、以美启真的思维和言说方式,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这种重灵感轻逻辑、重体验轻思辨、重直觉轻论证的思维方式,也造成了思维的模糊和逻辑的不严密,不易得到关于事物本质及运动规律方面的系统认识,即使是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往往带有较多的猜测和不确定因素。这种思维方式使人们对外部的反映往往呈现出一种直觉感应的形式,容易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容易走向固执、保守和僵化。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文化与英语词汇习得关系研究
下一篇论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探究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