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北魏民歌与谣谚考论

时间:2016-03-27  作者:李清霖
北方民众多聚族而居,宗族观念较南朝为强。自北魏中后期开始,随着鲜卑族对儒学的提倡,民间对礼仪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加强,民众对兄弟之间、宗族之间关系的重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房景伯之次弟房景先死后,他最小的弟弟房景远“期年苦临,亦不内寝”。【4】(978)房景伯的乡人作歌:“有义有礼,房家兄弟。”热烈褒扬了这种重情重义的行为,也体现了时人崇礼重情的风尚。

 

这些优秀的民歌,反映了北魏时期各民族融合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是空前的,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鲜卑拓跋部统治者所实行的主动汉化的政策。虽然早期拓跋氏君主对中原汉文化持有某种抵触心理,但自拓跋珪起,大量的汉族文士进入北魏上层统治集团,进一步加速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过程。同时,北魏统治区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面更广,也更深入。鲜卑贵族和汉族之间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的提升,而下层民众之间则主要是文化风俗、文化心理方面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北魏民歌中有相当一部分体现了北魏时期多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过程。

北魏统一北中国以后,各族民众统一于鲜卑族的统治之下。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通过迁徙、通婚以及联合斗争等形式不断趋向融合。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习俗互相影响。鲜卑族本是游牧民族,其服饰“具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征:窄衣紧身,左衽箭袖,腰间束革带。下身为小口裤子,足蹬皮靴。”

【33】其他边疆少数民族也多做这种适合骑马射猎的打扮,而没有象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那样,穿着宽大的袍子。不过在拓跋魏进入黄河流域以后,鲜卑族的传统服饰已经受到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甘肃永靖县炳灵寺石窟西秦所见第169窟壁画中有一供养人图像,题名为“乞佛□罗之像”。可见此幅画像所绘乃是西秦时期乞伏鲜卑人氏,但他穿着的并非是鲜卑人传统的窄袖细腰的衣服,而是汉族传统的宽袍大袖。【7】又“袴褶”(一种上衣下裤的服饰)作为朝廷祭祀礼服一直是鲜卑族的礼俗,这种着装样式随着鲜卑族汉化的深入也逐渐消失。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文明冯太后驾崩,南朝齐武帝萧赜派裴昭明、谢峻前去吊唁,因为所穿礼服与魏制不合,而与北魏官员引起争执。在与成淹辩论的时候,裴昭明说:“希主人裁以吊服,使人唯齐袴褶,比即戎服,不可以吊。幸借缁衣帕,以申国命。”【2】(1752)南方士人坚称“袴褶”作为朝服是不合中原礼仪的。可见此前北魏一直把这种上衣下裤的服装作为朝廷祭祀以及其它场合所穿着的正式服装,直到太和十九年(495)十二月,孝文帝才“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4】(178),相对统一了北魏的朝服样式。《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录有北朝民歌《幽州马客吟》五首,其第四首云:“郎著紫袴褶,女著綵裌裙。男女共燕游,黄花生后园。”“袴褶”作为朝服,平时自然不宜穿著,而这位青年男子却在和情人“燕游”的时候穿着这种服装,显然这已经是太和十九年孝文帝改革服制以后的事情了。北魏中后期,随着各民族交往活动的的增加,各民族之间服饰习惯也互相影响,平时的穿著也就比较随意化了。可以考见此诗的产生应该不会早于太和十九年,大约是北魏中后期的一首民歌。

北魏中期开始,有大批的僧侣自印度、西域等地来到洛阳一带,洛阳地区一时庙宇林立,“自太和十九年迁都洛阳起,至永熙三年徙邺,其时间不过四十年。此千三百余寺,即均营造于此四十年间。平均每年建寺三十余所。并穷极土木之胜。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与阿房共壮。”【6】(7)可以想见此时佛教在北魏之盛。大量的石窟、佛寺开凿或完工于北魏中后期。金身是佛的三身之一,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曰:“西方有佛,其形丈六而黄金色。”故佛像多涂以金漆。北魏灵太后胡氏所立的永宁寺是洛阳名刹之一,寺内“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6】(12)其他寺庙内也有不少金佛塑像。这些佛像启发了中原地区的妇女,尤其是民间女子,她们也往往把额头涂成黄色,这种化妆技法始自北魏。南朝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篇》记载,“张芸叟《使辽录》云:‘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予按后周宣帝传位于太子,自称天元皇帝。禁天下妇人不得施以粉黛,自非宫人,皆黄面黑眉。以是知虏妆尚黄久矣。”后周之前,就已经有人开始描写这种化妆方法,可知此类风俗应主要是受到佛教金身的启发,自然也有一定的北方少数民族风俗因素影响。

北朝妇女化妆时使用黄色,最初只是使用黄色染料把额头涂黄,后来演变为把剪成各种式样的黄色花纸贴在面部的方式。《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描写了木兰把黄色花纸贴到脸部的情形。贴黄色花纸的化妆方法最初多用于舞女,逐步扩散到民间,并辗转传至南朝。很多诗人都描写了使用了这种化妆技法的舞女之风致。徐陵《奉和咏舞诗》:

十五属平阳,因来入建章。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画妆。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烛送空回影,衫传箧里香。当由好留客,故作舞衣长。

翩翩舞姿中,明亮耀眼的黄色花纸更平添了几分妩媚。

又江洪《咏歌姬》:

宝镊间珠花,分明靓妆点。 薄鬓约微黄,轻红澹铅脸。 发言芳已驰,复加兰蕙染。 浮声易伤叹,沉唱安而险。 孤转忽徘徊,双蛾乍舒敛。不持全示人,半用轻纱掩。

陈后主《采莲曲》也描摹了脸贴黄色装饰品的采莲少女的绰约风姿:

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风住疑衫密,船小畏裾长。波文散动楫,茭花拂度航。抵荷乱翠影,采袖新莲香。归时会被唤,且试入兰房。

这一风俗一直延续整个北朝直至隋唐。从北魏中后期开始,化妆中使用黄色广泛流行于民间,并且一度传至宫廷。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北齐校书图卷》(宋摹本)所画是北齐天保七年(556),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和高干和等11人负责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情景。图中有侍女七人,额头均饰以明亮的黄色,可知北齐时宫中女子在化妆中也已经开始使用黄色。这些都反映了此时北方各民族之间以及南北方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彼此碰撞、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北魏歌谣的数量虽然比较少,但是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并不亚于东晋南朝歌谣。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共处,在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方面都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北魏统治者尤其是孝文帝所实行的强硬汉化的政策客观上又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这为当时北方各民族之间、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之间、南方北方之间的文化交融与涵化创造了极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此时多元文化因子交汇融合的情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葛晓音.八代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1.
【3】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冯君实.北魏前期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6】【北魏】杨衒之著,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甘肃省博物馆.炳灵寺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镜花缘》的道德说教和正统价值实践
下一篇论文:奥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