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北魏民歌与谣谚考论

时间:2016-03-27  作者:李清霖

[内容提要]:与东晋南朝相比,北魏乃至整个十六国北朝的民歌数量都不多,但是北朝民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之宏富,则是南朝民歌所无法比拟的。北魏民歌句式不一,风格多样,鲜明生动地展现了鲜卑拓跋部统治下北魏人民的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史学史价值和意义。
论文关键词:北魏,民歌,谣谚

北魏的民歌有很大一部分保存于宋代郭茂倩编选的《乐府诗集》中,其余则散见于《魏书》、《北史》、《周书》、《太平御览》、《诗纪》、《洛阳伽蓝记》以及《水经注》诸书中,总数约50首。北魏民歌句式不一,风格多样,鲜明生动地展现了鲜卑拓跋部统治下北魏人民的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史学史价值和意义。

北魏民歌存世不多,但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则较南朝民歌为广,北魏民歌鲜明生动地描绘出了北人刚健耿直的精神风貌,如《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此诗见于《北史·李孝伯传附李安世传》。李姓为齐赵之地的望族,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初年(543),梁武帝曾经言于李浑曰:“伯阳之后,(李氏)久而弥盛,赵李人物,今实居多。”【2】(1206)这首《李波小妹歌》是孝文帝时期流行于广平(今河北永年)一带的民歌,北地之人多聚族而居,李波宗族强盛,为反抗北魏的残酷统治,而聚众起义,是当时广平之患。从诗中语句来看,更具褒扬之辞,读之李波小妹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北方自魏晋以来多战事,普通民众中亦不乏骁勇善战之人。《李波小妹歌》中的主人公,精擅骑猎之技,充分展示了北地人物特有的刚健爽朗的气骨和神采。北魏时期这种人物的出现是在北方长期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出现的,进一步为北魏直至整个北朝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后世多有人拟写北魏的诗歌作品,《全唐诗》卷六八三录有韩偓《后魏时相州人作李波小妹歌疑其未备因补之》一首:

李波小妹字雍容,窄衣短袖蛮锦红。

未解有情梦梁殿, 何曾自媚妒吴宫。

难教牵引知酒味,因令怅望成春慵。

海棠花下秋千畔,背人撩鬓道匆匆。

诗歌风格纤巧,笔触细腻,全然没有《李波小妹歌》的挥洒舒畅之感。

同类题材的诗歌在南朝民歌中并不多见,偶有所作也失之纤弱。且南朝民歌偏于描摹“桃叶、芳姿、碧玉、莫愁之类也。”【3】(277)往往流连于花前月下,文人的仿作更是香艳有余而清丽不足。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以后,政治形势渐趋稳定,但是北魏和周边各政权之间的战争一直不断,加之鲜卑拓跋部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 ,极力笼络留居中原的汉族高门世族,同时对细族孤门士人以及下层民众依然采取高压政策,这也激起了底层各族民众的不断反抗。据《魏书·窦瑾传》记载,“魏氏之有天下,百余年中,任刑为治,蹉跌之间,便至夷灭。”窦瑾、李欣等士人尚且因一时言行之过失而被诛,底层民众生活的处境便可想而知了。北魏太祖拓跋焘在位期间(423-452),“天下民苦兵乱,畏法乐安。”【4】(2873),虽然拓跋焘有意于“除其法酷切於民者”,着手制定比较简易宽松的刑律,但是由于当时的大臣“持法不舍”,因此并没有太大的改观,此后律令或宽或猛,直到北齐武定年间(543-550),刑罚之制才渐趋宽缓。加上北魏中后期贪污腐败十分盛行,下层民众的生活处境更加艰难。北魏统治者的高压政策,激起了各族民众的联合反抗,尤其是北魏中期的人民反抗斗争,不仅次数多,而且地区广泛,“北起六镇,南至彭城,东自渤海,西迄凉州,无处不曾发生。”【5】《李波小妹歌》正是此时北魏中期广平地区以汉族为首的各族民众联合起义的真实写照。

各族民众的联合斗争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北魏时期王公贵族之家多尚乐舞,其宫人之舞兼采各族。河间王元琛“有婢女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琛为秦州刺史,诸羌外叛,屡讨之不降。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吹篪而乞。诸羌闻,悉皆流涕。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耶?’相率归降。秦民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6】(179)秦州地区流行的这首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此时羌族音乐在北魏的传播情况,北魏鲜卑族统治者对待非鲜卑族的音乐文化的时候,无疑具有更宽容的心态,这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在北魏的广泛和深入交流。

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曾把各地的百工伎巧之人迁徙至洛阳一带,虽然反对迁徙之事时有发生【4】(44),但是最终促使洛阳一带恢复了汉魏时期的繁盛,并且成为各族民众杂居同时诸工又相对分散的区域。据《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条记载,洛阳城西有“洛阳大市,周逥八里。市东南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 …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 …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晞,以罂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味不动。饮之香美,醉而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名‘骑驴酒’。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贼盗,饮之即醉,皆被擒获,因此复名‘擒奸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这首简洁明快的歌谣充分反映了此时洛阳一带的民风民情。同时也可知到北魏中后期,北方的酿酒工艺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洛阳地区居民的分布极具特色,这一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和深入。

北魏民歌还生动地记述了北魏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情况。汉末以来,西域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开始加强,十六国时期虽然有所间断,但是自从北魏建立起,鲜卑拓跋部政权就主动恢复了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民间文化的交流也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日渐广泛。西域胡商和僧侣在把佛教和音乐文化传入中土的同时,也把富有西域特有的名物带入中原,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洛阳一带葡萄的种植在北魏中期已经相当普遍,白马寺前的“柰林蒲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柰林实重七斤,蒲萄实伟于枣,味并殊美,冠于中京。帝至熟时,常诣取之,或复赐宫人。宫人得之,转饷亲戚,以为奇味,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京师语曰: ‘白马甜榴,一实直牛。’” 【6】(145)柰林即塗林,就是安石榴。洛阳一带的石榴、葡萄自汉代引进以来,已经有了广泛的培植。白马寺前的石榴,抑或是此时西域商人带入中土的新品种亦未可知,由于文献残缺,不可臆测。但从中可以看出北魏时期各政权文化之间交流的频繁。

北魏的学术传统在北魏民歌中也有所反映。鲜卑拓跋部君主进入中原以后,为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重用汉族文士。这种做法在提升鲜卑族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也重新恢复了十六国时期遭到极大冲击的北地学术传统。孝文帝崇儒重礼,对汉族文士颇为器用,他常常称呼名士李彪为“李生”,并且经常对臣下说:“吾之有李生,犹汉之有汲黯。”【4】(1390)孝文帝又曾“宴群臣於流化池,谓仆射李冲曰:‘崔光之博,李彪之直,是我国家得贤之基。’”【4】(1391)汉族文士之见重多类此。太和年间,由于孝文帝的提倡,从朝野到民间掀起了一股读书习礼的热潮。太和年间李彪上书中引谚一首:“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恰恰道出了此时朝野之间一种共同的文化趋向。

北魏的民歌谣谚生动地反映了北方地区的社会风情。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镜花缘》的道德说教和正统价值实践
下一篇论文:奥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