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可知他主张的心性和李贽的“童心”一样,都是指人的自然性。其实杜甫、谢灵运等也使用过“性灵”这一概念,但是,只有袁宏道将佛性与文学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系统性的概念。
3.王士祯的“神韵说”。
王士祯曾这样谈“神韵”的渊源:“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淸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不知先见于此”、“七言律诗联句,神韵天然,古人亦不多见。如杨用修‘江山平远难为画,云物高寒易得秋’……皆神到,不可凑泊。”(《待经堂诗话·池北偶谈》)。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神韵说”强调了意象的直接鲜明与意境的含蓄深远的统一;提倡用简约的语言写出清丽的诗风。在王士祯看来,“神韵”应该是诗歌的内在生命,它自然而然,浑然天成,是一种清远的审美意境。王士祯尤为欣赏只有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他道:“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带经堂诗话》卷三《伫兴类》)。细究起来,王士祯提倡的这种简约的风格当然和禅宗有关。南宗禅提倡“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也就是说在语言的空白处就是诗的主旨、禅的真如所在。
我认为,严羽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要求文学反应真性情,而且严羽本身的禅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像上面列举的三位一样。
因此严羽的《沧浪诗话》以及他提出的重要概念乃是我们研究诗学理论的重要材料。
参考文献:
[1]郭绍虞校释.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陈鼓应.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李顺连.《周易》中神的概念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5)。
[4]郭绍虞校释.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 [M] 山东:齐鲁出版社,1998。
[6]王明居。唐代美学 [M] 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4。
[7]叶燮:《原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叶嘉莹.好诗共欣赏 [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9]程小平。《沧浪诗话》的诗学研究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7。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