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严羽“入神说”探究

时间:2016-01-16  作者:魏俊玲
他对战争中颠沛流离的生民的关注,对穷人、孤儿寡妇、受压迫者的关爱,使我们在他的沉郁悲怆的诗风中不由的升起一种对生灵的怜爱。因此我们常常称他为“诗圣”。杜甫曾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但是杜甫也在诗歌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坦率与真诚的一面。杜甫强调“至性”“真率”和“真情”,这在他的诗中也有所体现。“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浪迹同生死,无心耻贱贫。”“早岁与苏郑,痛饮情相亲,二公化为土,嗜酒不失真。”对自己早年和苏源明,郑虔相交甚是亲密而“不失真性情”的追怀,亦真挚亲切。他颂扬“佯狂真可哀”的李白“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自悔“疏懒为名误,驱驰丧我真”;害怕“常恐性坦率,失身为杯酒”;因此,“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怕自己的直率真情受到州府官员的嫌弃。其实这种真性情恰恰是杜甫创作的内在动力。

杜甫曾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丰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精通百家,一生勤奋好学。因此,在他创作时是用理性的思考深刻的剖析人生。他对事物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他的诗往往包含一种深刻的哲理。使得原本就沉郁的诗风更加显得幽深厚重。亲身的体会,深刻的思考,再加上真挚的感情,使得杜甫的诗歌没有停留在描写的表面,而是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叶嘉莹这样评价杜甫:“有着健康、博大、正常的心理和人格,,能够使自己诗歌中感情的、艺术的兴发感动与伦理道德完全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了不起的。”[8] (P47)

在这里,杜甫的诗歌更多的代表一种真情的表达,以及那种超然的境界。也可以这样说,杜甫用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的高尚情操。

总之,我们可以说在早期的作品或者早期的先人看来神的种类大致分为三种,即①形神。②鬼斧神工。③境界。而其中我们尤其有发展了第三种思想,那就是在文学作品中达到的某一最高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严羽提出“入神”的概念不是凭空提出的,他首先是总结了前代的作品即作品中“神”或者“入神”的概念。其次是对杜甫、李白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杜甫和李白关于诗歌创作或者做人方面关于“神”或者“入神”的观点,必然会影响到严羽提出的这一论断。从严羽提出的“入神”的语境看,“入神”说实际上是以“诗法”和“用工”为基础的,它们是进入“入神”境界的铺垫。那么如程小平在《<沧浪诗话>的诗学研究》中讲的那样:“入神说实际上是以具体的艺术形式及技法为依托,与传统的形神理论大体相似。同时严羽的入神也包括了几分‘技进乎道’的意味。”[9] (P128)事实上,在严羽看来,在一切的优秀诗人那里,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周围客观自然的各种形态,都被看成宇宙终极生命的呈现形式,因此它们内在的生命——“神”相互之间是相通的。而优秀的诗人则具有把这种自然内在的生命在让你们日常生活再出现的能力,他们可以直观妙悟到这种自然内在的生命---神,并通过诗句把他们表现出来,这就是诗歌艺术的极致----神似。那么,诗人或者是读者如果能达到这种状态,那就会达到主客相融、天人合一,甚至是物我两忘的诗意澄明的超越境界,这其实也就是“禅悟”的境界。在此时,主客体又再次和谐相容,达到了一种更高层面的和谐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学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如果说李白属感性天才的话,那么杜甫则代表一种理性的学识,那么这种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兼具感性与理性,但同时又超越二者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3.“入神说”与禅家的联系。

严羽既然突出了“入神说”,但是怎样达到入神呢?这就要通过“顿悟”来达到。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开篇就提出:“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悟,谓之单刀直入也。”“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论诗如论禅……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先把诗分为三个等级,从而以比附禅家证悟的各个等级。严羽多次论禅,只是借用了一种比喻的修辞方法,也就是为了说明要以盛唐诗歌为诗歌最高艺术标准。而这禅道最重要的乃是“悟”。这也是严羽诗学体系的重点。他的“悟”偏重于个体直觉的领“悟”、“悟诗”,说白了“悟”就是诗人、读者“悟”诗,是主体主观性的发挥。而禅宗的基本主张就是“不立文字,顿悟成佛”。到南宋时期的“看话禅”强调“参禅要悟”,大慧宗杲曾道:“到这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除非亲证亲悟,方可得见。若实曾证悟底人,拈起一丝毫头,尽大地一时明德”(《大慧普觉禅师语录》),这就是说与传统禅学一样,比较强调自证自悟,即禅悟的体验只能是个体的,是别人无法传授亦无法代替的。那么,这样一种基本思想正好被严羽借鉴而来,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诗道亦在妙悟”的主张。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严羽的“顿悟”——那就是要求人们能够在一瞬间顿然转换自己以往看待事物的态度、方法,从而激活对其现实生活的诗意体验。

三.“入神说”对后世的影响。

严羽的“入神说”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超然的诗歌艺术境界,那么这种理论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李贽的“童心说”。

当前后七子的复古说将诗歌创作引向剽窃的恶劣之风时,晚明异端思潮的领袖人物李贽提出了自己的“童心说”。李贽虽然是王阳明心学的传人,但是他的叛逆精神却更多的来自禅宗思想。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焚书》卷三)。在这里“童心”就是真心,其实质也就是人的自然感情和真实个性。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的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不要掺杂任何道德功利思想。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细究其源,李贽“童心”的概念来源于禅宗的“一念本心”,禅宗所谓“顿悟”就是要消除人的烦恼欲念,从而恢复人的一念净心。但是李贽只是借鉴了这一观点,他用“一念之本心”代替“一念之净心”,他的重点还是在于“真”,而不在于“净”。因此,他并没有把“童心”的发掘回复到“清净佛性”上去,而是认为“绝假纯真”的“本心”具无上价值,真实的感情都是“本心”的体现。

2.公安派的“性灵说”.

公安三袁受李贽的影响,但是他们又发展了他的思想。“性灵说”的核心是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所说的一段话:“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集笺注》卷四)。这也就是说:第一,有些的诗歌必须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现。第二,这种表现具有独创性。第三,这种创作不受任何格套的束缚。第四,这种表现是心的自然流露。第四,这种创作要表现每个人的灵气、才气。围绕上述五点,三袁提出了更多的诗学主张。和李贽的“童心说”一样,“性灵说”也受到了禅宗的影响,袁宏道在诗文中论及心性、禅的地方居多。不过,袁宏道所谓的“心”是指的“平常心”而非“清净心”,他强调的是心的独立自主的一面。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日语道歉用语及其在应用中的特点
下一篇论文: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