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严羽“入神说”探究

时间:2016-01-16  作者:魏俊玲
有了这样的真性情、真本质被作为当时风流名士的最终人生境界之追求,那么一切生命之外的诸如:身份、地位、功名、利禄、礼节、操守、准则、规范之类的历来被千百读书人向往的这一切东西都变得无关紧要了。一个人,只要他以真本质、真形象在浑浊的世界中生存着,只要以不虚伪矫情、不矜持做作的“真”性格率真畅意的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他就能处处展现出生命的本色和自然。就能做到“人生贵得适意尔”。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在追求一种主体智慧、心性、精神的满足与自由,他们的落脚点不在肉体,更不在物质,而是在于性灵,在于精神。这种崇尚个人人格的完美体现的精神在嵇康阮籍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魏晋名士主张“超凡脱俗”,提倡“越名教而自然”。阮籍曾言人生要“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所以,注重一个“神”字,讲究以“神”为“王”,是该时代的魏晋名士风采美的重要特色。

 

因这一时期名士们大都重风神而轻形迹,所追求的一种风神潇洒,不牵俗累的境界。表现在人物品评上就是“重神不重形”,即“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这一时期重要的著作《世说新语》将这一观念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世说新语》品评人物注重风神,在品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和“神”有关的词语。例如:神气、神色、神情、神姿、神隽、神检、神貌、神清等。这些均是对“神”这一概念的展开。可以这样说,《世说新语》对人物的品评直接导致了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倾向于重视风神的阶段。同时文艺作品的思想又影响了绘画领域,顾恺之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观点,《世说新语》这样记载:“顾长康(即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他自己也曾这样说过:“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无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对,荃生之用乘,传神之趋失矣。”他的这些话都强调了“神贵于形”,这也是这一时期书画领域共同的美学旨趣。综合说,这一时期的“神”其实就是事物的主宰者、支配者,是事物内在生命之所在。

二.严羽“入神说”之内涵。

1.严羽“入神说”的提出。

严羽对“入神”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提出了:“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渾,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4] (P66)严羽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从严羽的《沧浪诗话》中寻求答案了。在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开篇就提到“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做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郭绍虞先生在严羽《沧浪诗话校释》中曾言“向上一路或直截根源,即是以李白、杜甫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可以这样说,在《沧浪诗话·诗评》中严羽把李白、杜甫的诗从总体上做了比较。首先,从风格上说李白的诗歌“飘逸”也就是轻柔峻爽,杜甫的诗歌“沉郁”也就是浑重蕴藉,严羽还说“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其次,从诗歌体制上说,李白富于变化,而杜甫则是有章可循。再次,从取材方面而言,认为杜甫的创作有其独特的成就。但是在诗风上肯定了李白的“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也就是盛赞了李白诗豪放飘逸清丽自然的特色,并认为此一点是学诗者“安身立命处”。严羽在《沧浪诗话·考证》开篇更是提出了“少陵与太白,独厚于诸公”之言。

诗学领域受到“形”“神”关系看法的影响。其实早在魏晋时期诗学领域就已经有所体现。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名篇《神思》开篇就提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在本篇结尾,刘勰再次讲到:“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在其另一篇《风骨》[5]〕(P376)中刘勰言到:“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在本篇中刘勰明白提倡作诗文要“风清骨峻”,这实际上和当时品评人物讲究“神”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到了唐代,由于诗歌的蓬勃发展,对“神”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讲到达到“入神”境界的诗人时说“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下面就以李白、杜甫为例做一简单的说明:

1.李白。

李白曾经在《古风》其一中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可见在李白看来“清真”就是天真、自然而然。而且,李白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实践了这一理论。王明居先生在其《唐代美学》中讲到:“清的含义极其丰赡。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大自然不假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澄清净洁虚空皆可为清。”[6] (P231)那么从他的论述来看,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自然美客观的存在着,它不需要任何修饰而存在着,这就是清真。诗文也应该讲究清真。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提出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的审美理想,那么,清水出芙蓉的美就是一种本色的自然的美,不需要任何矫饰的美,即清新、自然、淳真。这从根本上说,应该是老庄哲学、美学的升华。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是对大自然或者心灵世界的自然表达,不压抑、不掩饰、天然如此,他们是言从心出,这种直率的态度和直白的性格,正是自然本性的表现。例如李白供奉翰林史令高力士脱靴、贵妃磨墨就是这种性格的典型表现。

李白不仅在做人方面要求率性、自然,而且在写作时也同样要求如此。如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此诗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使整个形象丰富多彩,雄奇瑰丽,却又不失一种清新之感。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李白的这种理论主张虽然全然不见一个“神”字,但是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样一种要求天真自然的审美主张也就是主张内在精神的完美表现,不加任何人工的藻饰,也即庄子的“一种超越形体的局限而在精神上达到一种高度自由的状态。这样一种忘记物质自我,而达到精神高度超越的境界,我们可以称之为达到了‘神’的境界。”因此我认为李白的为人和作诗也时刻在追求一种“入神”的境界.

杜甫。

生活在多变的唐王朝的杜甫用自己的亲身感受,用他那沉重的爱国爱人民之情怀,用他那强烈的批判意识,用他那深沉的笔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黑暗、现实困顿的画卷。我们称他的诗为“诗史”。如他有名的“三吏”、“三别”。叶燮就这样说过:“杜甫的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时日、念朋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7]

因为杜甫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忧国忧民为己任。诗人一生充满济世情怀。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日语道歉用语及其在应用中的特点
下一篇论文: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