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弘扬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以美国影片Kung Fu Panda为例,通过分析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来反思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弘扬。从树立全球文化生态竞争观念和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两方面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传承,弘扬
(一)故事层面的直观因素
影片一开始便出现一轮红日接着就展现了一个带着斗笠敞着披风的熊猫武士形象,直奔功夫熊猫这个主题。整部影片的背景音乐都是由中国的传统乐器如二胡,笛子,萧等演奏,再加上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犹如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一般的和谷村画面,直接把观众拉入了东方的古典文化氛围当中。
在场景设置方面,很明显就是中国的本土画面。和谷村山顶上白云深处的神龙殿外部的建筑风格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了武当山的足迹。其殿堂内部则是由几根翡翠玉龙柱子顶起,殿里里到处都是龙的图腾。如英雄剑、装着蜀军魂的呢喃瓮等等都有龙的图案。而神龙天书更像是中国电视里皇帝的圣旨。可见,美国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深入理解以及渴望学习的真诚谦逊态度。另外的一个场景则是招选神龙侠的盛会上,场景设置更像是中国的喜庆节日春节,不仅有爆竹烟花还有敲锣鼓舞长龙,以红色基调为主。还有一个也是观众最为关注的场景即打斗时的功夫场面。功夫的一招一式都是写实的,力求真实感,不同于以往的用西式魔法来神话功夫。并且我们也能够看到大部分的功夫招式更多的来自少林功夫,尤其是猴娃的棍棒,虎妞的踢砖。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按照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分析,主要有捐助者乌龟真人、浣熊师傅,主角熊猫阿波,助手虎妞、猴娃、蛇娃、鹤娃、螳螂娃,反角豹子太郎九个人物形象。我们都知道,把中国功夫最早传到国外的是李小龙。无数国人以及热爱中国功夫的老外们都知道“猴拳”、“蛇拳”、“虎鹤双形”、“螳螂拳”等名词。以这五种动物作为五侠,无疑吸引了关注武术的全球观众的眼球,也贴近全球观众的心理。而乌龟在中国历来都是长寿的象征,影片中的乌龟真人拿着拐杖,和蔼可亲的打着太极拳,很明显乌龟真人是道教的典型代表。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乃至世界稀有动物的特殊身份,使得熊猫阿波的形象也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它的一系列搞笑动作无疑成为了娱乐大众的重要卖点。这些人物的服饰也独具一格的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服装,比如虎妞的红色小马夹有中国明清时的风格,而师傅穿的更似汉服。
(二)故事层面的故事内容
整部影片的故事内容都是围绕熊猫阿波如何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悟出神龙天书的秘密打败太郎成为神龙大侠,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故事内容上,影片没有添加任何爱情成分,只有成长和励志。影片意在告诉观众对于功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人类也开始反思,回归到最基本的生存——温饱问题上,即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只有在物质保障时侯,才能够讲理想,有力气去追求理想。阿波最后就是由于把神龙天书看成食物才激发了它内在的潜力打败了太郎。这样的情节,看似幽默搞笑但却符合全球金融危机下人们的心理需要。
(三)深层层面的主题思想
很明显的可以看到,这部影片中渗入了许多道家思想。首先是乌龟真人唯美的羽化升天情景,粉色的花瓣围绕飞舞,若隐若现的出现一个道士的身影,最后形神俱灭,与天地同构。象征了道家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希望将自己融入那寂寥无声、自然而然的变化之中。这种善生善死、随着年月流逝并与自然融合为一的心态正是道家思想的真实写照。其次,在功夫招式上,浣熊师傅一直都在强调借力用力,以柔克刚,无招胜有招的方法要领,尤其是神龙天书的秘密竟然是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折射出了道家哲学所探求的最高思想境界即“无为”。一个“悟”字,更体现了其精髓之所在。再次,乌龟真人对任何消息都是“无所谓好坏之分”的态度,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不妄为的观点。
影片中还体现了许多儒家思想。比如,太郎成为功夫高手却因为缺少仁爱而不能成为神龙大侠,而阿波则因为有仁爱成为了指定的神龙大侠。另外,浣熊师傅借用包子来指导阿波练武体现了儒家的“因材施教”。再有,阿波父亲希望他的儿子子承父业继续买面条从而光耀门楣的家族观念。
此外,影片中也体现了佛教的思想。比如,乌龟真人的未卜先知,洞彻一切、命中注定、自由安排、指点迷津等等都是佛教高僧的境界。佛家的因果报应之说也在贪得无厌的太郎和善良憨厚的熊猫身上得到了应验。而揭开神龙天书中的秘密——“什么都没有”竟然是出自熊猫阿波的爷爷打麻将时悟出的心得,揭示了最高的智慧来源于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当中。
二、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弘扬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
首先,重视丰富传统节日,恢复完善祠堂各类祭典活动。我国传统节日的各类活动不但孕育着古老优秀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文化记忆的延续。传统节日始终有着其它节日无法取代的意义!值得欣喜的是,清明节也被列为我国的法定节日!我们知道,随着全球文化的西化,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开始入侵,我国的宗族观念也越来越淡薄,其中的孝文化也在慢慢丢失。为了商业利益许多祠堂被拆被租借,例如温州。而现在的养老问题也成了社会最为观注的热点话题,社会道德公德意识再次被强烈呼吁。血缘家族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我们承载的最基本的文化就是血缘家族文化。可是,当今我们所拥有的传统文化逐渐被西方文化所同化,我们开始慢慢的淡化亲情远离亲情,开始丢失自身的文化。面对外来文化,我们更需要坚守自己的文化归属,而祠堂和祭奠活动正是联结我们同家族血缘文化的关键纽带。恢复祠堂和完善各类祭典活动,重视丰富传统节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寻回属于自己文化的根,才能更好的去传承中国的民俗文化。
其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和经典技艺的传承。我们知道,现在许多人对中国的民俗文化大多还是一知半解,甚至还会有误解。当然,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体现在生活当中。丰富的传统节日和祭奠文化活动对于儿童、青少年等参与者有着潜移默化的认知归属教育。重视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而经典技艺的传承,则更需要我们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尤其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国家政府部门也应该切实行动起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文化传承人的自觉意识,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更好的去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再次,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与创新结合起来。民俗文化始终是活态的,但我们也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由于时代的发展,有些文化必然会产生一些变化,我们不能守旧,而是要去清醒的看待这些变化。文化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我们需要保护多样的文化,但是我们最终传承的实质不是其形式而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民众对于文化的创新,更应该有创新意识去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既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又要同创新结合起来,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传承中国的民俗文化。美国的Kung Fu Panda以及之前Mulan的这种文化传播模式,使我们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创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