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一个案例剖析村落性别规范的内容、运行逻辑,性别规范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二、两性分工的内外之别,三、双重标准的性规范。通过对村落性别规范运行逻辑的分析中发现村落文化变迁的趋势,村落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逐渐弱化之后,原有道德规范失去继承,村落社会评价机制发生改变,同时舆论惩罚失去效力,性别规范在村落文化变迁之时也在重新建构。
论文关键词:村落文化,性别规范,村落评价
在皖北的G村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妇女Y怀疑村里的妇女主任小李勾引了她的丈夫村小学的教师老王,于是经常逼问老王,有一次,喝醉酒的老王承认了此事,Y便以此为据在村中大骂小李数日。小李觉得颜面扫地,无奈辞去职务,和丈夫外出打工,从此长年在外,很少回乡。人们并不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如何,小李坚决否认,而老王事后含糊其辞。小李诉说自己受到冤枉,但是村民们却并不表示同情,他们觉得小李一向“疯痴”(当地方言,多用来形容女性,爱说笑,爱出风头,隐含男女交往不当的意思,贬义),发生这样的事也并不奇怪,她落到这个下场是她咎由自取。然而谈起小学教师老王,人们却并没有什么谴责,甚至人们早就怀疑小李作风不好,整天和大队干部和学校教师混在一起,早晚要出事。为什么同样是婚外情绯闻的当事人,小李遭到人们的怀疑,而老王却不被谴责?人们说,因为小李名声不好,而老王则在村里受人尊敬。看来,在G村的社会评价体系当中,小李位置较低,而老王占据较高的位置。那么,笔者就来分析下G村的社会评价机制。
村落评价机制
G村是一个自然村落,位于安徽西北部,属淮北平原,村中共119户居民,三百多人口。村民务农为业,由于G村距离市区仅十多公里,交通便利,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分村民进城务工,一部分则在村中做小生意。2000年以后出省务工的人才渐渐增多,G村经济发展在当地农村属中等。事件发生在2003年,当时村民仍以务农为主要生计,辅以进城务工和做生意。村中虽然有人口流动和商业发展,基本上仍是一个传统的以“趋同和竞争”为主要氛围的村落。事件中的人物当时处于这样的情景:
老王,出生于1949年,是大队文革后第一批上高中的三个人之一。高中毕业后就在村小学任教,由于“有学问”和“字写得好”,经常被邀请在婚礼中“写喜布”,给新建的房屋“写梁”。这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正如阎云翔所写的:“帐房的情景充满了文化象征:一位有教养的和受人尊敬的簿记员在使用红纸和毛笔。”(阎云翔,2000:49页)在那个时代,村里会写字的人寥寥无几,虽然后来上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仍然习惯找他“写喜布”,因为“一直都是他写的”、“他有经验”。在村里的婚丧嫁娶中被邀请写喜布或者因为有经验而被人请来咨询礼仪,这是一个人在村里获得尊敬和声望的重要来源。由于当了二十多年的小学教师,他当过同村和邻村许多人的老师,他还给许多村民担保贷款,解决家庭纠纷等事。总之,小学教师在村民心中的形象是:有学问,有见识,为人好,受人尊敬。可以说他属于乡村精英这一层次,在村落的评价体系中属于占据较高的位置。
小李则是另一种情况,她出生于1963年,高中学历,是外省城里人,经自由恋爱认识了本村的一个男性,在18岁那年就嫁入G村。她一口难以改掉的乡音使她得了个“蛮子”的外号。由于出生在城里,小李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和农村人格格不入,村里人一直认为她是“洋样”的(当地方言,意为跟别人不一样,含贬义)。比如:她给孩子买的玩具是跳棋、油彩和羽毛球,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G村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她很早就在家里买了沙发,将水泥地面涂上红漆,而大约十年后,G村村民才有装修房屋的意识;她爱说爱笑,并不拘束男女之间的交往,又爱打扮,因此被人认为是风骚。在村落的语境中,“不一样”就是不好的代名词,妇女主任从言谈举止到生活方式上和村人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洋样”。她在村民心中的形象是:洋样,风骚,不像农村人。可以说,妇女主任是一个没有融入当地社区生活的“双重外来者”。
在当地农村,妇女主任被认为只管计划生育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末正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较为严格的时候,管计划生育是一项不受欢迎的工作,而妇女主任小李在执行政策的时候“不讲情面”,比较较真,因此村民对她多有怨言。当妇女主任,可以说是进入了“公”的领域,因此,她经常出入于大队干部和学校教师经常聚餐的饭馆,再加上她打扮妖娆,村里流言蜚语,人们普遍怀疑她有桃色新闻。正是因为如此,小学教师的妻子才怀疑他们有不正当的关系,天天逼问丈夫,她说:“这个女人一向就不是好东西,打扮得跟妖精一样,我早就怀疑她了。”因此,在事件发生的2003年,小李在村落的评价体系中得分很低,甚至处于时刻就会“引发”桃色事件的危险境地。
在村落社区,由于地域和人口的有限性,人们彼此之间的互动极为频繁,不仅是“面对面的”,而且是一代又一代的持续交往,人们“生于斯,死于斯,不可能一走了之,因此个人十分看重终身名誉”。(李银河,2003:80页)每个人都盯着别人,对别人品头论足,同时也被别人盯着,被别人品头论足,村落中存在着强大的舆论力量,使得个人畏惧舆论的压力,不敢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别人一样就意味着没有被别人批评的理由,而和别人不一样则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和非议,因此“村落文化就是一个造就从众行为的典型环境”(李银河,2003:67页)。费孝通也说乡土社会要求人们循规蹈矩,不为人先,不为人后,人们的行为“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