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中的生态思想_生态意识

时间:2013-03-27  作者:引言

论文导读::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潮流已经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传播,它是对生态文学的研究和评论。而生态文学则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探讨约翰.斯坦贝克是一个具有生态主义思想的作家及其生态思想在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中的体现。
论文关键词:生态意识,斯坦贝克,土地,自然,人类
 

引言

约翰.斯坦贝克是一位写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美国著名现代作家。《愤怒的葡萄》是其代表作,发表于1939年,被称为 “改变美国的20本书之一”。这部作品描写美国30年代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副惊心动魄的社会斗争的图景。小说饱含了美国农民的血泪,愤怒与斗争,可以说是美国现代农民的史诗。然而,自这本小说问世以来,批评家们对它的评价莫衷一是。约瑟夫.沃伦.比奇说它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产生的在30年代被称为无产阶级小说的最好范例”。

斯坦贝克一生写了17部小说,许多短篇故事、电影和电视剧本,以及非小说作品。由于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的观察”,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类已被证明具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勇敢无畏的精神,宽恕和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作家,必须宣扬和赞颂这些。我认为,一个作家如果不能热忱地相信人类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就不会献身于文学,也不能算是文学界的一员。”这是约翰·斯坦贝克在1962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金时所说的话。约翰·斯坦贝克的许多作品以美国的土地和人民为题材。他替穷苦人说话,为被压迫者申辩。他的小说刻划了富于同情心和人情味的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生活时世的广阔壮丽的图景。

在20世纪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中,生态文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支流,甚至可以说是掀起和推动这一思潮的主要动力,因为,奠定了生态思想之基础的就是生态文学家利奥波得,掀起这一思潮的关键人物还是生态文学家卡森。于是生态文学的研究即被称为生态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运而生。并迅速地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

生态批评可以说是在人类面临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面前借助文学这个媒介,重新审视并反思文学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今生态批评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内涵也变得日趋丰富和复杂。对生态批评内涵的解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一是美国生态批评的积极倡导者,首位环境文学教授格罗特.菲尔蒂说:“生态批评是关于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就像女性主义从性别视角考察语言与文学,……生态批评运用一种地球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来从事文学研究。” 另一种则是布伊尔提出的,他认为生态批评可以简要地定义为本着拯救环境之精神研究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两种定义都强调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尽管生态批评领域庞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人类文化与自然息息相关生态意识,它影响自然世界但同时也深受自然世界的影响。生态批评基于生态思想的基本原则,即整体的,和谐的,多样的,相互依存的原则,重新评判文学作品论文格式范文。看其是否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于这种生态思想,本文试图从名篇代表作《愤怒的葡萄》的文本来重新审视斯坦贝克,旨在阐明斯坦贝克是一个充满了生态整体观的著名作家。斯坦贝克主张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

间的和谐共存,并揭示出人类的命运与大自然休戚相关,这也正是生态主义的指导思想。

本文将从斯坦贝克对土地和动物的描写两个方面来阐述其生态思想意识在代表《愤怒的葡萄》中的体现。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对此观点进行强烈呼吁,表达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

1.作品中对土地的描写

斯坦贝克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利纳斯谷地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那是美国的农业区,他自小生活在乡野,所以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及语言习惯等各方面比较了解。为了生计,他曾在牧场劳动过,做过菜棉工,流动农业工等各种行当,对于山区的自然景色和贫苦农民的生活非常熟悉。他家里有不少藏书,他喜欢看欧洲和美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自幼的生活环境的熏陶和日后丰富阅历的影响,使斯坦贝克对土地有种特殊的感情和依恋,对普通人民特别是农业工人有着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他还十分喜爱旅行,他不同于美国同时代的其它作家,是因为他不仅关注人类的命运同时也关注自然的命运,并且把人类与自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这也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

《愤怒的葡萄》以经济危机时各州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俄克拉荷马和临近的德克萨斯,堪萨斯,阿肯色各州的农民负债累累,土地被大公司没收,传统的农业工具被机器所代替。他们无家可归,只得向西迁移,想在加利福尼亚寻找出路。但是,加利福尼亚并不象想象中那么好,等待他们的仍然是饥寒交迫。文中描写的乔德一家只是其中的一户。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主要是以农民对土地的梦想,眷恋以及梦想的破灭为线索,而且也体现出了作者对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的热爱。

乔德一家都是淳朴的农民,他们和土地的关系是真诚的。他们种地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牟利。小说开篇第一章就展现了一副令人压抑的背景和气氛—干旱荒芜的地面结了壳,一层薄薄的硬壳。人们蜷缩在房子里,外出的时候设法保护自己以免受无孔不入的灰尘侵袭,因为风不时毫不留情地把尘土刮来。“妇女们偷偷地大量着男人们的脸色,只要他们不泄气,玉米没有收成也不要紧……过了一会,那些呆望的男人的脸上失去了迷惘的神态,变得勇敢,愤怒,有应付困难的决心了……妇女们和孩子们都深深的知道,只要家里的男人挺得住,他们就再也没有忍受不住的灾难了。”任何灾难都赶不走这些以土地为生的佃户,他们深深地眷恋着土地。斯坦贝克在作品中深刻并充分地体现了农民对大地的这份炙热的感情。正是这种依恋,让他们无论在多么困难艰苦的条件下都未曾放弃生活的希望。书中的人们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当现代化的农业用拖拉机把他们赶走时,他们愤怒地抗议“可这究竟是我们的地呀。地是我们量出来的,也是我们开垦出来的。我们在这地上出生,在这地上卖命,在这地上死去。即使地不济事,究竟还是我们的。在这里生,在这里死,在这里干活—所以这块地应该算是我们的……”作者仅用此这么一小段话,却把一副感人至深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每一位读者都深刻地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和希望土地回归的美好梦想.可既然是梦想,就不同于现实.弗洛伊德认为,幻想是每个成年人的游戏,这是人类非常普通的现象。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生态意识,每一次的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人们通过幻想来满足世界中不时碰壁的“本我”。斯坦贝克所展示的“本我”的美好梦想,就是要说明农民工对土地的根深蒂固的依恋。由此可见,斯坦贝克是一个对土地,自然有着深刻感情,且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识的作家。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虽然对自然景色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寥寥数笔中却透漏着作者对家乡山川河流,草木生灵的无限热爱之情。农民对土地的美好梦想最终没有成真,自然条件再恶劣,也没有使这些热爱土地的农民背井离乡,但冷漠的“拖拉机”却轻而易举地把他们赶离世代赖于生存的土地,迫使他们举家西迁。作者在小说中用犀利的言辞鞭挞了现代工业文明对土地的滥用以及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灾难。正如第五章所形容的现代机器“是些象虫子一般爬行的巨物,有那么大的了不起的气力。它们在地面上爬行着,把履带滚下来,在地面上滚过去,又把它卷上去。……这些狮子鼻的怪物扬起尘沙……它们越过原野,越过篱笆,越过家家户户门前的院子……它们完全不把高岗,低谷,水道,篱笆和房屋等东西放在眼里。”小说虽然没有很正面地批判有产阶级,但从作者对这些机器的描写中,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有产者以及造就他们的资产阶级现代文明的批判和排斥。同时作者对和平,宁静,自力自足的生活的美好追求也跃然纸上。作品喻示了“美国梦”的破灭,现代的城市工业世界已经打破了人与土地与自然之间的天然纽带。斯坦贝克也在暗示,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人类对自然的贪婪掠夺和无情蹂躏,正是生态灾难的始作俑者。在这里也表达了作者的生态忧思。

在乔德一家生活的那个时代,处在底层的劳动人民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土地的,他们只能无休止地在别人的土地上拼死拼活德干,而自己却占不到半点土地上长出来的东西,所以这个梦想注定要破灭。斯坦贝克对土地的描绘和深深的热爱正是他的生态思想的极大体现。

2.作品中对动物的描写

斯坦贝克一生受到很多哲学家,文学家的影响。但是他与爱德华.里基茨的友谊以及他对生物学的极大兴趣成为了他生态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认识里基茨之前,斯坦贝克曾经在霍普金斯海洋研究所选修动物学课程。这些都可以看做斯坦贝克在小说中大量描写动物的起因。在《愤怒的葡萄》出版后不久,当时美国文学批评界泰斗级的人物埃德蒙.威尔逊指责说:斯坦贝克“几乎总是在小说中描写要么是低等动物要么就是快要沦为动物的发育不全的人……斯坦贝克先生没有能够象劳伦斯或者吉普林所做的那样,浪漫地将动物提升到人的地位,而是将人比作了动物……斯坦贝克的这种动物化的倾向是他表现人类的手法中最大的败笔”论文格式范文

其实作为一个充满着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并在生物实验室工作过的作家,斯坦贝克对动物的描绘和关爱完全是充满了热爱与呵护之情的。他笔下的动物都是颇具灵性的生物,人与动物的关系非常和谐,而且他在描写动物的时候大量运用拟人手法,显得亲切真实,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他对动物真切的感情由心而生。在《愤怒的葡萄》中,他在第三章刻画了这样一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画卷。“阳光照射在草地上,草地暖洋洋的,草的阴影里有各种昆虫在动,蚂蚁和蚁狮忙着布置捕捉昆虫的陷阱,蚱蜢向空中跳起,轻轻地拍一拍翅儿……”之后,作者又分别对蚂蚁,乌龟等小动物做了非常细致的描写。作者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来描绘动物,这些动物可爱又智慧,使读者读来倍感亲切,而作者的生态思想在这些小动物的身上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斯坦贝克在这部小说中歌颂的是在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人的生存处于极大困境之下,人与大地及大地上的生灵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利奥波德在“大地伦理”理论所倡导的精神。达尔文曾指出,他认为:“在精神能力方面,人与高等哺乳动物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达尔文看到了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但是他也看到了所有竞争者之间的共性,看见了他们生死相依生态意识,认识到他们之间存在的亲缘关系。达尔文主张扩大人类的伦理关怀,将所有的“有感觉的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共同体中来,最终实现“对所有生物无私的爱”。辛格《动物解放》一书中的主要观点也是认为:人与动物是平等的,所有动物跟人一样,都有感受痛苦和享受愉快的能力。不管一个动物的本性如何,人类都应该平等地关心它,把它的苦乐看得和其他存在物的苦乐一样重要。斯坦贝克酷爱户外运动,他对动物的感情即来自爱心更来自他的经历和生态学训练。他曾经回忆说:“太平洋是我的海洋家乡,我生下来就认识它,在它的海边长大,在它的沿岸收集海洋动物。”由此可见,斯坦贝克对动物有着特殊的关爱之情,而这种关注构筑了他的生态意识的框架。

结语

斯坦贝克的小说优点在于精确的观察,清晰而富有表现力的写作,人道主义的同情,犀利的洞察力。所有这些都给斯坦贝克带来巨大声誉。斯坦贝克为广大农民而写作,道出农民的心声。如今,当我们用生态主义观点来,从生态批评,生态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并解读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时,不难发现,他绝对不是只会描写低等动物的作家,作品的主人公也绝不是堕落的人民,他们是充满希望永不放弃梦想的,具有崇高人格的民众。斯坦贝克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有着社会责任感,丰富的生态思想的伟大作家。对于人类的种种愚蠢与掠夺的行为,作者在其作品中表达了他的愤慨。不是自然毁坏了家园,恰恰是企业化的现代农业。原本象征丰收的葡萄也已经变成了农民愤怒的载体。总而言之,这部小说即是对美国物欲横流的社会强烈的控诉,又是对人类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用生态观点来研究斯坦贝克及其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田俊武.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的诗学追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胡仲持译,青岛出版社,2005.
4.胡天赋.《愤怒的葡萄》一部伟大的生态文学之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5.Gerrand, Greg. Ecocriticism. London Routledge, 2004.
6.John Steinbeck:The Grapes ofWrath. New York:Penguin Books,1977.
7.韦清琦.生态批评:完成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左后合围.外国文学研究,2003.
8.张介明.讴歌生命—破解《愤怒的葡萄》的深层意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章钰研究资料综述_文献学
下一篇论文:约翰·斯道雷对文化霸权的新发展_文化全球化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