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章钰生平简介。为清末民初藏书家。作为清末民初的藏书家、文献学家。文献学思想以及文献学地位研究做一个资料综述。
论文关键词:章钰,藏书家,文献学,资料综述
(一)章钰生平简介
章钰,字式之,一字坚孟,又字茗理,别署甚多,晚年自号霜根老人,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1937年,为清末民初藏书家。其先世为浙江诸暨人,曾祖父经商至苏州,遂落籍长洲县。其父章瑞徵适逢太平天国之役,举家奔避江浙各地,后返苏州,赁屋开设“存诚斋”药铺,以养家糊口。虽家贫,其父亦节衣食为章钰购得《日知录》、《困学纪闻》使章钰读之,这两部书实为章钰一生治学的开始。
章钰十七岁时入苏州府学,并肄业于紫阳书院、学古堂。光绪十五年(1889),章钰中式乡试举人,时二十五岁。此时章钰以润笔、膏火、束修三种收入文献学,维持家计,并有余力来购书,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四年中章钰聚书达两万卷。光绪二十九时章钰中癸卯科二甲进士(时年三十九岁),遂分发刑部湖广清吏司行走。不久请假南归,经江苏巡抚端方奏请留苏,历任参议、高等小学堂堂长、师范学堂监督等职。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成立初等小学堂四十所,当局以章钰办学劳,保加四品衔。
光绪三十二年(1906),章钰再入端方幕,移家南京,宣统元年(1909)端方改调直隶,章钰随之北上,供职吏部,再调外务部一等秘书、庶务司帮主稿,兼京师图书馆纂修。
辛亥革命后,章钰退居天津,专心校勘古籍,主讲崇化学会。民国三年(1914)应清史馆馆长赵尔巽聘为纂修,修乾隆朝列传、忠义传及艺文志。1930年移居北京,著作终老。
章钰藏书斋号为“四当斋”,著有《四当斋集》,多为其藏书、校书所撰写的题跋;友人往来唱和的诗词;寿文、墓志铭等。其一生藏书颇丰,校书极精。主要校书成果为《读书敏求记校证》和《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同时章钰曾为赵尔巽聘为清史馆撰修,曾参加清史稿艺文志的编修工作,其成果有《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
章钰藏书不易,得宋刻本更不易。他把用力购得的书籍编为“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十二字标以书 上,以示其购书、藏书之不易cssci期刊目录。章钰成进士之前,就已经“聚书二万卷” 且“遍读之”。他“尤长于金石目录及乙部掌故之学。”
章钰藏书状况:宋本仅四种:《晋书》、《周书》、《南齐书》、《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元本仅一种:《唐贤三礼诗法》残一卷。收藏最多的是刘履芬手写本三十部、陈如升(叔同)的写本也很多。他认为:“藏书一事,旧刻为贵,名人手迹尤可贵,兼斯二者,可贵为何如?或以碎金断璧目之,不足与此道者也。” 由此看到他的藏书所持有的态度,也可读出他的“善本观”。
(二)论文所需主要主要文献资料概述
作为清末民初的藏书家、文献学家,章钰一生藏书不止,校书不止。研究章钰的藏书状况和特点、文献学思想离不开以下资料的搜集和挖掘。
《四当斋集》,此书为章钰一生所藏书籍的题跋、所做诗、寿文、碑赞等作品。本书共十四卷文献学,卷一为序,卷二至卷六为群书金石书画题跋,卷七至卷九碑为传序赞,多为章钰为友人所作的寿文、小传、墓志铭。卷十至卷十四为诗词,多为章钰与友人罗振玉、吴士鉴的唱和之作。章氏一生校书所写题跋考证精详,传本有脱误处扼要叙出。诗词多与近代学人罗振玉、吴士 鋻等唱和之作。此集为章钰晚年手订,民国二十六年由其哲嗣辈印行。
《章氏四当斋集藏书目》此书为顾廷龙所做,书中对章钰遗孀王丹芬受遗嘱所托赠予国家图书馆之书籍作得一个书目总汇。对研究章钰的藏书状况极为有用,是不可或缺的文献。此书为目前研究章钰的极为重要的资料,也是目前学界对章钰研究最系统、最丰富的成果。此书将章钰所藏书籍以契约所载,分为上、中、下三卷,分别详加记录,对章钰所藏书籍的版本状况如刊刻时代、卷数、板式特征等详加记载,同时对章钰所校勘过,写有题跋的,也将其题跋附录于上。并且,书后附有索引,查阅极为便捷,是对章钰所藏书籍最直接、最详备的记录和整理。
《读书敏求记校证》。光绪三十四年,章钰从宗舜年处借得其父宗源瀚所藏于城所录海宁管庭芬手校《读书敏求记》四卷,以后遇有别本。随见随录,成《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证》四卷,故题“海宁管庭芬原辑,长洲章钰补辑”。此书初刊于民国十五年,民国二十一年又增补《续补遗》一卷。
此书是章钰校证钱曾《读书敏求记》所做的极为详备的文献资料,书中对《读书敏求记》所记述版本状况、收书情况作了极为精详的考证,此书一出,别本皆废。《读书敏求记》共分四卷,每卷分上下编。四卷安经、史、子、集编目。书末有佚文、各本序跋题记、附录、校正补遗几部分。
章钰对《读书敏求记》做校证时,其友人邓邦述也正在从事对《读书敏求记》的校证工作。章钰从邓邦述处借得多个版本的《读书敏求记》,以供参校。同时章钰对《读书敏求记》的校证也参校了以下几个版本:赵氏松雪斋刻本、濮梁延古堂递修本、沈氏耆英堂递修本、阮氏小琅嬛仙馆刻本、潘氏海山仙馆刻本等,以及所见校抄者凡二十七本。章钰因为“沈刻赵本蝇头杂还,不便披寻,乃发兴录意净本”然后“一一搜寻原本,纠误补漏”,写成校勘文字。其特点是对原文一一比堪校对,然后补入大量的史实。
章钰对《读书敏求记》的校正工作主要体现在对版本的大量搜集上,对书中记录的目录的大量资料核实的基础上。章钰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得到的成果,同时,他又通过大量繁琐的考证,史料的挖掘来梳理这部书的。章钰据赵刊本、沈刊本所载作为《补目》文献学,统计著录六百二十一条,又佚文十三条,使得这本书变得秩序井然,查阅方便了。
《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共三十卷,附录三卷,有“四当斋”字样。其校证工作参校众多版本,主要有宋刻百衲本七种。《胡刻通鉴》由于流传年代交久,错谬较多,整理工程,难度巨大,学界鲜有整理者。并且“学者大都为胡注匡益于正文,则勘致力也cssci期刊目录。”岁丙辰冬日,江安傅沅叔以巨金购得宋槧《通鉴》百衲本,约钰同鄱阳胡氏翻刻兴文署本校读并约各校各书,校毕互勘,以免脱漏。其校证工作参校众多版本,主要有宋刻百衲本七种。章钰对《胡刻通鉴》校勘出“脱”、“误”、“衍”、“倒’达万字以上,关系史实尤大。《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 是章钰校勘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校勘成果的集大成者,文中对众版本的搜求,对史实的校证,是研究章钰校勘学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是由章钰、吴士鉴原稿,朱师辙复辑的。朱师辙在《清史述闻》中说:“《艺文志》四卷,吴师鉴(长编九本),章钰(分类),朱师辙(改编整理)”由此看来章钰对《艺文志》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对其分类整理上。《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是章钰花十年的时间去撰修的,其中对书目的卷数、著者详加记载。
三、关于《章钰文献学思想》研究的尚未深入的方面。
章钰作为清末民初的藏书家,其藏书数量比不上著名藏书家,其藏书也鲜有宋刻这样的文物性善本。或许因为这些原因,学界对他一直处于漠视的状态。迄今为止,对章钰的研究也不过零星论文论述。现在总结如下:
关于章钰生平的研究,主要有卞孝萱的《现代国学大师学记》(中华书局,2005)中的一篇文章《章钰与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这是目前为止,对章钰研究的单篇论文中最深入的成果记载了。这篇文章对章钰的生平详加整理,对其所校过得书籍,也有所阐述,对《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的研究的成果则,尽可能详尽的做了整理,但是还远远不够文献学,需进一步挖掘、梳理。另外还有一些记录章钰生平的文章,主要有 《文献家通考》中对章钰的单篇介绍,《近代藏书三十家》中对章钰的综合介绍,《辛亥以来藏书记事诗》中对章钰的单篇介绍。
关于章钰校书研究现状的论文主要有山东大学李慧的《读书敏求记研究》和复旦大学佘彦焱的《读书敏求记研究》,这两篇论文主要是对钱曾《读书敏求记》作全方位考察,在版本流传方面做得整理工作中,谈及章钰的《读书敏求记校证》,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此本一出,可代替其余版本。论文对章钰对《读书敏求记》的校证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对于当前学界对章钰的关注已经是很多的了。另外对章钰藏书题跋做过校补工作的是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王文蓓、汪贵海,他们将章钰《四当斋集》中未曾收录的章钰校书所撰的题跋,作了一些小的补订。其文章为《章钰藏书题跋补辑》(文献,2010(4))
顾廷龙的《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中记载缪荃孙与章钰的一些书信往来,从信中可探究到二人交往,章钰从缪荃孙出借阅书籍,以及可零星推断章钰校书的一些事迹,但由于信中未署年月,需结合一些别的资料,详加研读才能为本文撰写服务。
本论文主要对章钰藏书状况、藏书特色;校书成就、校书特点;文献学思想以及文献学地位研究做一个资料综述,以引起后学对章钰,这一藏书大家、文献学家,以及其校勘学成就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