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异说纷纭的“寤生”_异说梳理述评

时间:2012-04-02  作者:

论文导读::本文对自司马迁以来关于“寤生”的种种解释作了归纳梳理,对各家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说。
论文关键词:寤生,异说梳理述评
 

翻开《左传》,第一篇文章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作为经典中的经典,《郑伯克段于鄢》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和建国后几部影响较大的古代散文选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编《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冯其庸等选编《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选编《古代散文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以及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材如王力编等《古代汉语》等,都无例外地选录了该篇。然而,就是这么一篇经典中经典作品,至今却还有一些词句没有得到确诂。“寤生”即是其中的一例。本文拟对历代学者有关“寤生”的解释作一梳理,并对诸家所说略作述评。

“寤生”一词出现的语境是:

《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这段话的大意很清楚,即郑武公从申地娶了武姜,武姜生了庄公和段;但庄公是“寤生”,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姜氏厌恶他。然而庄公到底是怎么个“寤生”,惹得姜氏如此厌恶?历代学者则是众说纷纭,至今未得确诂。

“寤生”的解释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汉代至唐代为第一阶段。最早解释“寤生”的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他在《史记郑世家》中说:“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司马迁用“生之难”阐释了他对“寤生”的理解。“生之难”异说梳理述评,即出生时非常艰难。但具体是怎么个艰难,司马迁未予明说。

稍后,东汉的应劭在《风俗通》里给“寤生”作了一个明白的解释。他说:“不举寤生子。俗说儿堕地,未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举寤生子妨父母。”应劭从民俗的视角入手,指出“寤生”就是小儿出生时双目紧闭不能睁眼看人。

西晋时期的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中对“寤生”作了另一种解释,他说:“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这里的“寤寐”是个偏义复词,语义偏指“寐”,即睡着。杜预的意思是,庄公的母亲在熟睡时生下了庄公,“故惊而恶之”。他的说法得到唐代孔颖达的支持,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即说:“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

宋元明三代为第二阶段小论文。一部分学者沿袭应劭的说法。如宋代王应麟,他在《困学纪闻》中说:“庄公寤生,《风俗通》云:“俗说儿堕地,未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但奇怪的是,也有人在引述《风俗通》时,意思竟然完全相反。如宋代姚宽在《西溪丛语》中引作:“不举寤生子,俗说儿堕地,未可开目便能视者,谓之寤生子,妨父母。”“未能开目视者”变成了“未可开目便能视者”。从逻辑看,“未可开目便能视者”显然是讲不通的。另一部分人从医学角度对“寤生”作出了新的解释。如金元时期的朱震享在《幼科全书·胎疾》中说:“凡小儿初生下,气绝不能啼者,……俗名闷脐生。即寤生。乡俗有连呼其父乳名即醒者。”这一说,得到此后不少人的支持。如清代阎纯玺在《胎产心法·闷脐生须知》中说:“凡儿产下即啼,此正理也;如儿下地,气闷不啼,相传寤生。呼父乳名,手拍儿股即啼。”持这一说者认为“寤生”指小儿出生时窒息不能啼哭。也有人从语言学角度解释“寤生”。明代吴元满说:“据文理,寤当作逜,音同而字讹。逜者,逆也。凡妇人产子,首先出者为顺,足先出者为逆。庄公盖逆生,所以惊姜氏。”吴元满的话见于他朋友焦竑的《焦氏笔乘》中。如此则“寤生”就是逆生。明代张自烈也持逆生说,其《正字通》说:“寤生”,“遌生也。遌,逆也。犹今俗云倒生。”

清及近现代为第三阶段。总体上看,清及近现代学者压倒多数意见是循着吴元满、张自烈的思路持“逆生说”,主要证据是“寤”字非本字,是个通假字。

一种意见认为“寤”通“牾”。如清代黄生在《义府》中说:“杜云寐寤而庄公已生,此说非也。寤而已生,此正产之极易者,何必反惊而恶之。予谓寤当与牾通,牾,逆也。凡生子首出为顺,足出为逆,至有手及臂先出者,此等皆不利于父母,或其子不详,故世俗恶之。庄公寤生,是逆生也。逆生则产必难,其母之惊且恶也宜矣。”清代全祖望《五家注困学纪闻》也说:“寤生者,牾生也。”现代学者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说:“杜注以为寤寐而生,误。寤字当属庄公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犹言逆生,现代谓之足先出。明焦竑《笔乘》早已言之异说梳理述评,即《史记·郑世家》所谓‘生之难’。”钱钟书在《管锥编·左传正义》也说:寤生“即‘牾生’也;今英语所谓‘breech presentation’。”

一种意见认为“寤”通“啎”。如清代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寤,假借为啎。按,足先见,逆生也。杜注非,《风俗通》说亦非。”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说:“然则‘寤’之言‘啎’。因其牾逆,故名之曰寤生,遂恶之。”王力《古代汉语》也说:“寤,同啎,逆,倒逆。寤生,胎儿脚先出来,等于说难产。”

借字说之外,清及近现代还有一些其他说法。有人坚持杜预的观点,如清代桂馥即在《札朴》引述北魏崔鸿《南燕录》“晋咸康二年,公孙夫人昼寝生慕容德,左右以告,方寝而起。慕容皝曰:此儿易生,似郑庄公,长必有大德。遂以德为名”后说:“余初疑寤当作啎,谓倒产。及得二事,不敢复执前说矣。”放弃了借字说改信杜说。现代学者也有持此说的。有人另立新说,如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说:“寤,犹苏也。寤生,言生之难,绝而复苏也。”指姜氏生产时因难产而死去活来小论文。清代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当是武公在孕时,武姜尝梦生子不利于己,惊而觉。及生庄公,遂以名而恶之。”今人张泽渡则结合医学中的“梦生”现象(婴儿初生闷绝,目闭口噤,为窒息状),认为“婴儿初生不啼,犹如仍在寤梦中,故名曰寤生”,因而将“寤生”解释为“梦生”。

综合上述,诸家所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应劭解释的依据是民俗,民俗中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违背科学的地方,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如果民俗中确实认为“未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寤生则妨父母,那我们就得相信应劭的说法。有人以小儿出生时的实际情况——有睁眼的也有闭眼的——来否定应说,其实两者所讨论的已经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了。应劭解释难通之处在于:“寤”为醒着,一般是睁眼的状态,怎么能与“未能开目视者”联系起来的呢?应劭的说法从语言学角度看缺乏理据。

杜预的解释“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说得不够明白,本为“寤生”,怎么变成了“寤寐生”?孔颖达对他的说法作了明确的说明:“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即在熟睡时不知不觉地就把庄公生出来了,醒来后觉得怪异,很惊恐异说梳理述评,于是便讨厌庄公。就事理来说,熟睡中生下小孩,确实会令人大吃一惊的,也会被视为不祥之兆,最起码是一件怪事。由此引发母亲的厌恶也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一说法的问题是,原文明明是“寤生”,为何要解释为“寐生”?如果这个问题解释不了,杜预的说法就难以成立。

朱震享的闷脐生即寤生说,从医理上是没有问题的。“小儿初生下,气绝不能啼者”就在当代有很常见。但这一说法的问题与应劭说一样,缺乏语言学角度的理据。“寤”与窒息不能啼哭在词义、语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明清以来的通假说影响最大。或以为是“逜”的讹字,或以为是“遌”、“啎”、“牾”的借字,等等。这些字的共同意思都是“逆”。寤生,即逆生。逆生就是小儿出生时头没有先出来,而是手或足或其他部位先出来。因此,寤生,就是难产。这一说是接续司马迁之说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的疑问(即“生之难”确指什么的问题)通过通假字得以解决。古字通假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现象,“寤”与“逜”、“遌”、“啎”、“牾”之间读音相近,构成通假字没有问题。初为人母的姜氏在生庄公时遇到了难产,而难产对产妇来说不仅十分痛苦,而且危及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说,姜氏讨厌庄公是完全可能的。这也是众多学者支持通假说的原因。但通假说所遇到的问题是,第一,不管是哪个字的借字,都是在为司马迁《史记》中“生之难”一语找证据,都有先入为主的嫌疑;第二,为什么一定要说“寤”字不是本字?理由何在?

总之,到目前为止,“寤生”还没有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解释。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三联书店,2001.
[2]顾围.“寤生”小议.文教资料,2009年第6期.
[3]张泽度.“寤生”探诂.贵州大学学报,2000第1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论语》中看古人的择业思想_孔子
下一篇论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之辩_天子目的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