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营企业而言,由于其相对弱势的地位及其相对有限的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很难吸引到足够的高素质人才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培训自然就成为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目前企业员工培训状况并不乐观,存在诸如高层对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专业培训人才匮乏、培训理念落后等问题。
(四)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
影响员工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在生存需求如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职业发展的需要,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民营企业里,普遍存在两方面的现象:一方面,大多数民营企业过于依赖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完成工作,甚至拖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公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等高层次需求,忽视了非物质性激励。
五、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为减少民营企业家庭式管理盛行的现象,我们应扩大人才引进的渠道,尽量减少“唯亲近者是用”,“唯家庭成员是用”的现象。为此,可多从外部中选聘人才,例如通过人才市场,加强与科研部门、高校合作,从别的企业或同行企业中来发现和挖掘人才,从而为民营企业多添新鲜血液。
(二)规范人力资源相关的基础制度
企业在成长期要不断地规范各种制度,人力资源相关的制度更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激励就是要正确引导员工的行为并朝向企业的预定目标,制度规范的强化作用正能达到此效果。另外,规范的制度应具有公正性和连续性,不会随激励者的个人喜好和激励对象的不同而随意变动。员工积极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内心的公平感,员工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企业应当规范人力资源相关的基础制度。
例如建立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分析机制,工作分析要对工作性质、工作责任,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等进行分析。通过工作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某一项工作的任务和性质是什么,哪些类型的人适合从事这项工作。工作分析把企业中每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和职位对员工素质要求,分析清楚和明白。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阶段、业务、人员等情况,成功地分析本企业内工作和职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保障企业目标套利、快速完成。建立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对员工培训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其培训的意义,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必要的技能、新的管理知识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培训制度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基础,它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风险管理制度等。培训制度需要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参照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认真制定。
(三)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开发
科学管理的起点和目标是人,最主要的是如何尽可能地开发人的聪明才智,开发和运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效益。民营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开发,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对员工的尊重、培养和激励,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在充分使用人力资源的同时,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就业保障和职业发展机会。加强和重视人才资产吸收、配置、开发、利用和增值,不轻易舍弃或剥离员工资产,并利用企业的环境优势帮助员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四)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具有针对性,激励要因人而异,因需要而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说明了人的需要时多层次复合的,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要,即便是同一位员工,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时,首先要明确每个员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将这些需要整理、归类,然后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帮助员工满足这些需求。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民营企业要对员工进行适当的物质激励,帮助提高对物质上有强烈需求的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就要设计合理有效的薪酬,薪酬可分为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其中固定薪酬根据不同情况又可包括基薪、津贴、福利等,浮动薪酬可包括奖金、佣金等短期激励和长期服务年金、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除了物质奖励外,还应重视提供职业培训、晋升、良好的工作氛围、授权等满足员工自尊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激发员工潜在的内在需求,让员工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工作充满乐趣,发挥个人潜能,去创造、去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个人价值,这时成就感所产生的工作动力将会大于员工外在的物质满足。
2、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一是确定合理的工资差别,尽量使每个人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对应;二是实行弹性工资制,使员工收入与企业实际效益紧密相连;三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四是以工资为杠杆,引导员工积极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难题和关键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出显著贡献的人,加大奖励力度。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