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企业管理论文

国内竞争环境变化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_论文服务

时间:2013-02-06  作者:杨红云

论文导读::社交服务网站特点及其对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影响。国内竞争环境变化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
论文关键词:竞争环境,制造业,影响,综述
 

0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竞争环境是指与企业经营活动有现实和潜在关系的各种力量和相关因素的集合,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国内竞争环境变化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

1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国外文献中鲜见直接研究中国国内竞争环境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Guo Bin[1] (2008)基于对1996-2001年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有关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了技术获取的四种渠道对制造业创新绩效及生产率的直接和间接的贡献。Roy C. P. Chung 、W. H. Ip 及 S. L. Chan[2](2009)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1950-2007的官方统计数据构造发展的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指数平滑法及自回归的综合移动平均法等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过热的经济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确定了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当前中国过热的经济表征,除了人民币升值外,都对吸引外资投入中国制造业有积极作用,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对制造业的FDI减弱的趋势。他们还预测未来五年外资对制造业的投资会逐渐增加,为制造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及深入了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国内学者对竞争环境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关注,主要从国际制造业转移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状况、区域软环境、制度等角度分析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发展的趋势、对策等。

胡国良[3](2006)认为五大优势促成了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干预、43%的国民储蓄率、完善的基础设施、迅猛增长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巨大的勤劳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论文服务,五大因素之间互为因果共同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黄凌云[4]等(2009)认为凭借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成本,制造业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原材料、能源和土地涨价、劳动力成本和环保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中国制造”正丧失这一竞争优势。李金华[5](2010)认为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五大悖论,在当前国际制造业出现产业转移、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的背景下,应该采取扩张性技术引进、兼并重组、市场准入、绿色制造等一系列对策,破解悖论,培植国际顶尖级制造品牌,打造国际顶尖级制造企业,构建我国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程斌[6](2007)田侃[7] (2007)分析了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健[8](2009)、赵群[9](2010)阐述了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障碍、困境、契机及对策、路径。申力[10](2007)深入研究了中国制造业过度竞争问题。范钧[11](2010)研究了区域软环境对中小制造业竞争优势要素所用的机制。余典范[12](2009)、张光录[13](2009)、孙少勤[14](2010)等分析了制度因素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余典范在分离外资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本土制造业的产业绩效,并在适宜技术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引入制度因素实证分析了我国技术选择的匹配性与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张光录从微观层面制度创新分析、中观层面制度耦合分析、宏观层面制度环境设计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孙少勤基于制度因素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的效应,分析了在市场体制、外资鼓励政策、金融市场效率和经济开放四种制度条件下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产出的影响。周应堂等[15](2010)论述了企业文化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李钢[16](2010)在2000多个制造企业中进行了有关热点问题的问卷调查,了解了企业对当前经济形势和竞争环境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的若干有关问题的看法。

2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一般分析

2. 1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年的建设,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经济的基础,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较大生产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据工业和信息部提供的最新信息, 2009年,我国全年纱产量2406万吨、布产量568亿米、服装237.5亿件,化学药品原药194万吨,水泥的生产量达164559万吨,电解铝产量和电解铜产量分别为1299万吨和425万吨,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电热水器产量分别达到6064万台、4936万台和1989万台,彩电产量9966万台,手机产量61788万台,微型计算机产量18215万台,全年汽车产量1379万辆,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分别为58. 1万台和21. 9万台,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机床第一大生产国。从生产总量上看,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然而,相对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我国制造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5]目前,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外在行业发展趋势及内在固有矛盾的双重约束。

2.2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外部条件

2.2.1行业环境[17]

我国制造业面临的行业环境呈现出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所带来的敏捷制造趋势、资源刚性约束与经济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循环制造趋势、信息技术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趋势等三大趋势及[制造业服务化、信息化、绿色化趋势。

雍兰利[18]认为,进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与日本实现自主创新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和韩国实现自主创新阶段(20世纪70~90年代)时的竞争环境有两点不同:一是我国加入WTO后,外资直接进入,本土企业基本失去了政府政策和关税的保护,不得不直接面对强大的跨国公司的技术、品牌、市场与服务的竞争。二是(核心)技术资源获取渠道更难论文服务,成本更高,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竞争环境的严峻对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与优化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2.2.2 国际制造业新动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制造业出现了一系列发展新动向:一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形成浪潮;二是全球价值链逐步形成,跨国公司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的最大增值,构建一个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通过生产设计、产品开发以及制造、营销、消费、售后服务、循环利用等各种活动,实现全面价值增值;三是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为标志特征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限制条件,钳制欠发达国家制造产品的生产和销售。[5]

2.3 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内部矛盾

2.3.1三大矛盾

陈丽新认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制造业快速扩张与生产性服务业迟滞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价值链低端环节依赖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思想认识制度供应滞后与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等三对矛盾,制约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2.3.2五大悖论

李金华认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五大悖论,即庞大的生产规模与欠优的产品结构、较高的增长速率与偏低的生产效率、行业的门类齐全与战略性制造行业的薄弱、发展的强劲势头与发展持久力的隐忧、制造品出口量的巨大与国际竞争力的薄弱。

2.4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制约或障碍因素

李隽波[19] (2006)认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受到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单位产值能耗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相对优势逐渐减弱、制造业人力资源缺乏、贸易摩擦增多等因素的制约,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赵群等认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诸多障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仍然较低,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生产率与国外相比没有大的优势。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创新能力。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科技、经济方面的体制弊端和观念至今仍是制约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一些科研单位封闭式的科技管理体制导致其游离在制造企业之外,不能围绕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和需求开展科研,成果也不易进入市场。而教育体制的缺陷,培养出的学生在工程、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更缺乏创新能力。[9]

3 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

3.1 程斌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1)在信息化时代,制造业规模、制造业中心地位与产业能力的关系明显弱化。与工业化时代不同,知识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效率决定了产业的规模和效率,物质产品的价值决定于知识产品的含量,进而知识产品的价值决定了物质产品制造业的竞争力。(2)制造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相对分离,出现了全球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中心的新趋势。(3)跨国公司内部国别分工体系的确立与强化。(4)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的发展。(5)通过掌握少数核心高端产品的设计,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6]

3.2 田侃认为,(1)国际制造业转移波澜壮阔。(2)制造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国际产业结构已经突破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模式,逐步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等多样化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并举的格局。跨国间的企业收购和兼并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方式。(3)国际制造业转移结构不断向高端推进。这都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影响。为此,我们要把握机会,(1)加快制造业对外开放的步伐。(2)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3)加强制造业信用体系建设(4)发展产业链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化。(5)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国企高管薪酬制度的探析_年薪酬
下一篇论文:十二五后看国企上市重组_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企业管理论文
最新企业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