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期,到1987年,全国已发展矮砧苹果园达1.0167万hm,占全国苹果面积144万hm的0.7%。1992年估计全国矮化中间砧苹果8万hm,占当年苹果栽培面积190.48万hm的4.2%。目前全国苹果总面积190万hm,矮化砧果园面积为8.74万hm,仅占总面积的4.6%,其中陕西占10%左右、山东0.61%、河北0.79%、甘肃0.62%、河南21.88%、山西1.16%、辽宁1.19%。砧木以M26为主,占78.36%,其次是SH系占7.22%,GM256矮化砧仅占1.33%。矮化砧木利用方式基本为中间砧,自根砧极少。
2陕西矮化砧木应用与筛选研究现状
陕西苹果矮化栽培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92年,陕西矮化苹果面积就达到3.3万hm,占当年全省苹果面积26万hm的12.8%。到2006年,陕西矮化中间砧苹果面积达4万hm以上,占当年全省苹果面积42.5万hm的9.4%。近年来,陕西苹果矮化栽培发展迅速,新建幼园基本都是矮化密植栽培,矮化栽培比例不断提高。如凤翔县矮化栽培面积占苹果栽培总面积80%以上,富平县则达到95%以上,蒲城县占54%,澄城县占20%,矮化砧木以M26为主,砧木利用形式基本是中间砧。近年来新建了个别SH系矮化幼园和少量M系自根砧矮化幼园。
矮化砧木筛选试验方面:樊秀芳等(1996-2006)以M26为对照,对B9、CG24、Mark、77-34、75-9-35、SX13和EMLA9等7个矮化砧木作中间砧嫁接秋富1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认为Mark、SX13、77-34综合性状优良,可在渭北及条件相似的黄土高原苹果产区推广应用。樊秀芳等对SX126砧木在陕西建立区试点3个,结果表明,与对照M26相比,SX126砧木在河滩地、旱塬地及丘陵沟壑地均表现良好,耐旱性、抗偏斜能力均优于M26,且耐寒性与M26相当;但在其上嫁接的品种,树干周长、树高、树冠体积和新梢生长量均低于M26;而其嫁接品种早果性强,丰产,平均产量较M26提高23%,樊秀芳认为SX126砧木适合在陕西各类型苹果产区推广应用。李丙智等调查了SH6在渭北地区的表现,旱地果园SH6作中间砧嫁接富士,5年生无论树体长势,还是产量均高于M26,特别产量是M26的2.9倍。白海霞等对M26自根砧和中间砧果园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自根砧较中间砧成花数多、着色提早、平均单果重增加、果形指数提高。
3陕西进一步发展矮化栽培的条件
3.1适宜的自然条件
陕西是我国苹果生产大省,苹果栽培面积53万hm,总产达700万t。渭北苹果产区是公认的优质苹果生产区域,矮化栽培在该区域具有较长发展时间,规模已达4万hm,并且涌现出了大量的早果、优质、丰产、高产示范园,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矮化栽培适宜的自然条件,且潜力巨大。
3.2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水分是渭北苹果矮化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随着中央惠农强农政策的加大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特别是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可灌溉苹果面积不断扩大,加之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为矮化栽培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如渭北南部的合阳县有耕地5.88万hm,可灌溉3.02万hm,可灌溉果园9330hm,占果园总面积的42.7%;澄城县可灌溉果园1.33万hm,占果园总面积的80%,富平县90%的果园能灌溉。
3.3渭北苹果产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苹果矮化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和苹果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渭北产区的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果品竞争力、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广泛调动了果农发展苹果、管理苹果的积极性。近年来新建园面积不断增加,同时渭北栽植较早的果园已到了更新改造,据估计今后每年更新的老园在3000-4000hm,这就为发展矮化栽培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3.4陕西发展矮化苹果栽培的紧迫性
苹果矮化集约栽培是经济利用土地的需要。渭北与其他地方一样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土地资源还在不断减少。保护耕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能力,增加产出效率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针。而矮化密植栽培,单位面积栽植株数多,产量高,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资源,可高效集约利用土地。
发展苹果矮化集约栽培是提高果品竞争力的需要。苹果矮化栽培生产的果实内外品质优良。国外发达国家实现苹果矮化栽培的普及化、技术体系化,产品质量高、效益好在国际市场受到普遍欢迎。而陕西苹果规模大,但效益还比较低,出口到高端市场的苹果还很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矮化栽培比例太低(10%以下)。只有根据区域特点积极发展适宜矮化砧木的矮化密植栽培,紧跟世界苹果产业发展步伐,才能有竞争力可言,否则将会始终处于落后的状况。
发展苹果矮化集约栽培是省力化的需要。苹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乔化苹果园因树体高大而导致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大。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