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渊源 |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
|
|
三、学校教育对邓小平深刻的影响
1、新学教育兴起对邓小平的影响
新学教育的兴起,在四川近代历史上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邓小平深受新学教育倡导者蒲殿俊的影响。蒲殿俊,四川广安人,曾经留学日本,领导过四川保路运动。蒲殿俊受维新思想影响,创办了《蜀报》,鼓吹民权,传播变法图强的思想。早在1899年,蒲殿俊在广安进行了革新教育的尝试,他创办紫荇书院,聘胡峻、张澜等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执教,除讲授经史词章外,还广及地理、博物,推行新式教育,宣讲“西学新书”。留日回国后,蒲殿俊又以紫金精舍书院为体,建立了广安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新式学堂——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这是广安新学的开始。这所学校提倡的是教育公平思想,所有的学生,只要你愿意接受教育,都可以前来通过考试,入学学习。邓小平十一岁考入这所学校,并在广安县城里读了高小和初中,可以说,邓小平是广安新式公平教育的受益者。新学公平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下的专制等级观念,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扩大了教育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观念,正是这一段正规新学教育的学习经历,让邓小平明白了能够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留学国外受到教育公平思想的影响
(1)、留学法国时资本主义教育公平的影响
1920年10月到1926年1月,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生活5年,是他的教育公平思想形成的一个崭新里程碑。
首先,邓小平在法国诺曼底的巴耶中学学习,体验到了法国教育公平的思想。在这所中学里,中国学生单独开班,过的是正规的中学生活,也正是这种正规的学校教育,可以看到法国的教育并不是只有本国民众才可以得到教育机会,外国学生也可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其次,邓小平因缺少学费不得不依靠打工完成学业。在法国的这种勤工俭学制度,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的法国教育,为了让学生都能实现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多途径来顺利完成学业。只要通过劳动挣到学费,就可以获得上学的条件,可以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这个就是法国式的教育平等思想及其具体的表现,这样的观念,对青年邓小平势必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另外,邓小平在法国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由一个质朴的爱国青年成长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实现了他人生中的最重大的转折。马克思主义一直主张所有的人民都应该获得受教育的平等机会。邓小平在法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中教育平等的思想理念,也是这个时期直接影响了邓小平。
(2)、留学苏联时社会主义教育公平的深刻影响
1926年邓小平到莫斯科中山大学进行系统学习和锻炼。这个时期的学习,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学习。在社会主义的苏联,邓小平亲身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现实,正是在苏联所受到的教育,不但使邓小平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使邓小平更深刻地了解到这样的道理:只有掌握了政权,才能使自己教育公平的思想理念得到实现。也只有在无产阶级获得胜利以后,才可能产生真正公平的教育。他早期的社会主义教育公平思想,正是在莫斯科求学期间才正式形成。
四、社会教育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的思想总是这一时代这一社会的必然产物,邓小平的教育公平思想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1、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教育公平思想的影响
辛亥革命以后,社会教育公平思想开始了新的变化。其中,以孙中山的教育公平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最大。孙中山的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思想、中小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思想,德智体理论,以及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在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他的教育公平思想的特色之一在于普及义务教育。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就把普及教育当作政治纲领。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上又把“励行教育普及,以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整理学制系统,增高教育经费,并保障其独立”作为国民党的奋斗纲领。另一方面他认为:同为社会之人,生于富贵之家既能受教育,生于贫贱之家即不能受教育,此不平甚也。他主张凡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尽其聪明才力。
孙中山教育公平思想的另一特色在于男女应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对女子要进行专门教育。他倡导开办女校,并到女子学校视察讲演。这打破了几千年来女子不享有受教育权的封建传统。
孙中山这种教育公平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陈独秀、毛泽东、蔡元培等一大批社会活动家,无疑也深深地影响了邓小平。邓小平后来关于普及义务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论述都受到了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启迪,并借鉴孙中山的教育公平思想来创立新的教育制度。
2、新文化运动公平教育的社会影响
1919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异常活跃,各种教育思潮涌现,比较典型的有平民教育、工读教育、职业教育、实用教育、勤工俭学教育、科学教育、国家教育等等多种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教育,其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教育公平。当时,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反对封建主义专制教育,追求教育权利的扩大和教育机会的平等,主张给无力入学或失学的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他们或多或少都希望普及教育、学习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邓小平深受这些思潮的影响,也非常欣赏其中的关于教育平等的观念。
五四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传到中国,这让许多处于迷茫中的救国志士看到了新的曙光。以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早期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苦苦地追寻救国真理时,他们主张首先要致力于民主社会制度的实现,建立新政权,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人以后,才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李大钊旗帜鲜明地指出,今后世界是“劳苦大众世界”,民主的精神不仅要求政治、经济上的平等,也意味着教育权利的均等。因此,一方面通过工人运动去争取缩短工时,同时考虑到工人因谋生而难以专门学习,必须多设置辅助教育机关,“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提真正人的生活”。在农村,农民同样需要教育的机会,结互助的团体,“耕读做人”。当时的邓小平也是其中之一,在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接触工人运动和欧洲社会主义思潮乃至马克思主义后,邓小平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出路,不仅在学习西方的民主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应走革命道路,与一切剥削制度决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平等。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