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利益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是指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利益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维护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利益。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无论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生产关系,无论发展政治文明还是发展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利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才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要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在社会中之所以有各种不同个性的人,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来规定的,没有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人。同时,个人与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总是依赖于社会,社会是个人得以存在的条件和方式,独立于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在社会与个人的有机统一体中,社会是主要的方面,它较之个人更为根本,但是,社会并不否认个人的正当权益,社会是由无数个人所组成的,离开了现实的、具体的个人,社会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总之,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必须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正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才构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个人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整体利益正是人民群众利益根本利益的高度概括,而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利益本身就是社会整体利益的集中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目的是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才能引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共同发展,才能最充分地满足个人利益,保证个人利益,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真正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总之,离开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谈满足个人的具体利益就会是无源之水,而离开满足个人的具体利益来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是无本之木。
二、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的现实要求
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到物质文化利益,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从而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因此,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就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同时,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新时期,也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即把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这就要求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有益的精神食粮,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使每个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参与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事物的管理;在社会建设中,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总之,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就要坚持“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就要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和利益,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选编[M].学习出版社,2006,3.
3 李万青.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M].西南交通大学版,2005,5.
4 郑永廷,杨菲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5 刘俊祥.人本政治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
6 郭秀丽.以人为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念[J].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四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