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统监测方法的弊端
传统的野外监测采用的是简易补测法或平板仪补测法。近代采用的遥感手段在土地利用现状监测中,虽然对于宏观变化有很强的适用性,但受限于成像条件和地形环境,目前还不能全面及时地反映动态的变化,特别在微观监测方面仍多采用传统技术方法。简易补测法就是利用变更地物与周围明显地物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使用皮尺或钢尺根据比较法、截距法、延长线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等几何方法来进行实测丈量。简易补测法只适用于小范围变更且变更地物周围有明显地物点的情况。当已知明显地物点较少,变更范围较大的地区,传统的监测方法是采用平板仪补测。平板仪补测法速度慢、效率低,并且实施过程中易受主观因素干扰,使精度不能保持稳定,影响监测成果质量。应用手持差分型GPS接收机,采用最新卫星定位技术,将使监测速度和精度大大提高,克服了传统监测方法的种种弊端,省时省工,适用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变更情况,真正地实现了动态监测的实时性和数值化,保证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现时性。目前,国内土地动态监测系统还不完善,由此,把尖端的GPS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大胆尝试,将大大加快动态监测的进程,为形成实时、高效的动态监测体系奠定基础。
3 GPS技术特点
3.1 GPS在地籍测量中的优点
(一)作业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下,一次设站即可测完5km半径的测区,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所需的控制点数量和测量仪器的“搬站”次数,作业速度快、劳动强度低、节省了外业费用;(二)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没有误差积累,只要满足RTK的测量条件,在一定的作业范围内,平面和高程精度都能达到厘米级;(三)降低了作业条件,RTK 技术不要求两点间通视,只要求满足“电磁波通视”,受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较小;④操作简便,作业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测绘功能、数据处理能力强大,流动站利用内装式软件控制系统,无需人工干预便可自动实现多种测绘功能,减少了辅助测量工作,降低了人为误差,保证了作业精度。总上可知,GPS 技术是一项运用很广的技术,它在土地测量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在土地测量中充分利用好了这一技术,我们的土地测量将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
3.2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TK)工作原理
实时动态测量的基本原理是: 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 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地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在用户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地计算并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1】。
3.3 GPS工作流程
参照原国家测绘局1992年6月8日发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89年9月批准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和原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5年4月颁发的《城市测量规范》,结合各地进行的RTK 定位测量实践和工作总结,笔者认为运用GPS定位技术进行地籍或房地产测量的主要作业流程为(如图2)
 
图2 GPS定位测量作业流程
4 GPS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GPS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GPS卫星定位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地籍测量工作,特别是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2】。应用 GPS 进行地籍控制测量,不要求通视,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控制工作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并且GPS 网状结构对 GPS 网精度的影响也甚小。正由于GPS 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才使 GPS 技术在国内各省市的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中得以广泛应用。根据国家土地局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地籍平面控制网可布设为二、三、四等三角网,三边网和边角网,一、二级小三角网(锁),一、二级导线网及相应等级的 GPS网 ,并且各等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点,根据城镇规模均可作为首级控制。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及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 5cm。利用GPS 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没有常规三角网(锁 )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 GPS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规程要求。
(2)GPS技术引入地籍细部测量。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测定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由地籍调查规程所知,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的地籍细部测量,对于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15cmGPSRTK误差【3】。利用 技术完全能满足上述精度要求,GPS建议在适合布设 点的部分测区使用该项技术。
(3)GPS测量的外业实施。免费论文网。其一,GPS 选点 测量测站点之间不要求一定通视,图形结构GPS也比较灵活,因此,点位选择比较方便。但考虑测量的特点:1、殊性,并顾及后续测量,选点时应着重考虑: 每点最好与某一点通视,以便后续测量工作的使用;2、点周围高度角15°以上不要有障碍物,以免信号被遮挡或吸收;3、点位要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电线等,以免电磁场对信号的干扰; 4、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交通方便、有利扩展、易于保存的地方,以便观测和日后使用; 5、选点结束后,按要求埋设标石,并填写点之记。
(4)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土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及复垦等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以及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它是保证建设用地审批科学、合理、准确的手段。经审查合格的勘测定界成果可以作为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发证的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4】。
5 结语
通过以上对GPS测量技术应用的分析,可以看出GPS技术在基础测绘中的具有传统测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其技术特点,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空中环境影响。中午时间卫星信号受电离层干扰大,共用卫星数少,因而初始化时间长甚至不能初始化,也就无法进行测量。
(2)数据链传输受干扰和限制、作业半径比标称距离小。RTK数据链传输易受到障碍物,如高大山体、高大建筑物和各种高频信号源的干扰,传输过程中衰减严重,影响作业精度和作业半径。
因此,在开展土地测绘工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GPS测量技术。
参考文献
【1】徐绍铨.GPS 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土地科学,1996,9(2):39~40.
【2】王晓栋,崔伟宏.GPS 技术在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遥感学报,1999, 3(4):318~323.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S]. GB /T18314 - 2001.
【4】李国伟.GPS技术与地籍控制测量J .中国土地科学,1994 ,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