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部分主要由出口读卡机、电动栏杆、车辆检测设备组成。
在出口处,司机将停车场感应卡交给收费员,(月租卡则在出口发卡机面板感应距离内掠过,出口读卡机内感应卡读卡器读取该卡的特征和信息),出口处电脑根据感应卡记录信息自动调出入口摄入的车牌号码,进行人工对比,并自动计算出应交费用,并通过收费POS屏显示,提示司机交费。收费员收费及号码对比确认无误后,按确认键,电动栏杆升起。车辆通过埋在车道下的车辆检测线圈后,电动栏杆自动落下,同时收费电脑将该车信息记录到交费数据库内。

3.3系统软件功能:
本软件配合系统其他设备完成停车场的车辆出入管理和收费管理,统计等功能,并和其他管理系统联网,实现多停车场联网和财务监控。
系统维护:实现对系统参数的设置、操作员修改密码、收费标准的设置、系统数据的维护等功能
档案管理:设置系统操作员组、系统操作员、停车场档案等。
卡片管理:实现对感应卡片的管理功能,包括卡片发行、挂失、解挂、补卡、卡片更换、卡片回收。记录查询:实现各种记录的查询,包括对车辆的出入记录、在场记录、卡片的使用记录、收费员的交接班记录的查询。
统计报表:按收费员、日、月、年进行收费统计,统计项目含:卡片发行收费、卡片延期收费、卡片充值收费、卡片更换收费、卡片回收退款、停车收费等。
出入管理:实现操作员对车辆的出入场管理功能,和手动开闸关闸同时存储记录。
4.停车场的环境设计:
4.1配电内容:
本工程按二级负荷设计,包括大楼供电、配电设计、照明设计、防雷接地设计,消防电气设计,弱电设计。供电电源引自市电网两路10KV独立电源,高压系统母线为两单母线,两路独立电源分列运行。变电所设二台1000KVA干式变压器及相应高低压配电装置,低压母线为单线分段,正常时两台变压器分列运行。采用低压集中补偿方式,低压母线上集中安装电容器自动补偿装置,使高压侧的功率因数在0.9以上。在10KV高压侧设置专用计量柜,商务住户单独计量。
每层设置配电间,分别设有电缆井,由变电所引出走电缆桥架至各区域电缆井,再沿电缆井引至各层配电间配电柜,配电方式采用树干式,其余各动力设备、消防中心、电梯机房均为放射式供电方式。采用插接母线,耐火电缆,阻燃电缆及BV电线相接合。
4.2智能照明设计:
地下室采用分部式照明,平时只有车道灯、标志灯、导向灯、停车指示灯、区域显示灯、车位显示灯及疏散指示灯常亮,在每个停车位上设置一个压力传感器,当某车位停车时通过压力传感器开启车位照明灯,延时15分钟自动关闭。同时压力传感器通过总线传入停车场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会自动统计已占用车位并在满位显示屏显示剩余车位,引导车主快速泊车。既节省能源又方便管理。
一至三层采用带电子镇流器的节能型荧光灯及一体化电子节能灯,功率因数大于0.9,且三次谐波含量小于25%。
大楼立面设置泛光照明以配合亮化工程,亮化照明用电单独计量。
根据《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各区域照度如下:
名 称
|
照度值LX
|
名 称
|
照度值LX
|
商场及办公室
|
200
|
楼梯间
|
50
|
会议室
|
200
|
电梯前室
|
75
|
车 库
|
100
|
卫生间
|
50
|
4.3防雷接地及用电安全设计
4.3.1本工程考虑二级防雷。防直接雷措施,屋顶设置避雷小针,并组成10*10或12*8的网格,所有突出屋面的金属构筑物均可靠与避雷网连通,利用柱内主筋做防雷引下线,引下线的间距不大于18米。
4.3.2防侧击雷和等电位措施,每层结构圈梁内主筋可靠焊接连通,并与引下线连通,垂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和金属物体的顶端和底端均与防雷装置连通。
4.3.3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并做等电位连接,联合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采用TN—S系统,中性线(N)与PE线在变电所引出分开,所有用电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均与PE线可靠连接。
4.4消防及报警
4.4.1消防用电为二级负荷,采用二回路供电,分别由两段低压母线引出,消防用电设备有:消火栓泵、喷淋泵、增压泵、正压送风机、排烟风机、消防电梯、消控中心用电及应急照明用电等。
4.4.2消控中心设计在地下室车库、变电所、电梯机房、公共走道、楼梯间、电梯前室等场所均设应急照明,应急照明与正常照明同时使用,应急照明为双电源供电。车库通道,各出入口,内走廊等设置疏散指示灯、区域显示灯,车位显示灯、指示灯在供电电源中断时自动通电,应急时间60分钟。
4.4.3报警系统
地下一层至三层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采用集中报警系统。地下一层设置消防控制中心,内设消防联动控制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应急广播主机,消防专用电话总机和电源设备等消防报警控制设备,各层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确认后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消防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系统、排烟风机及阀门、电梯迫降、消防广播等。
4.结束语
总之,本设计对大型商场、超市地下停车场采用了先进的感应卡、单片及微型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人工管理停车场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设计合理、经济,管理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劲松、张涛,计算机工业控制[M],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P121。
2 林全新、苏丽娟,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第三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P55。
3 史济民,FoxPro及其应用系统的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P268。
4 王力虎、李红波,PC控制及接口程序设计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P347。
5 张英全、侯方勇,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P106。
6 刘瑞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P125~P161。
7 王仲生,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M],西安,西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P202~213。
8 李昌禧,智能仪表原理与设计[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5,P157~P158。
9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P117~P12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