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Ben S.Bernanke、FredricS.Mishkin 与Mervyn King等其他人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
Bernanke和Mishkin(1997)与King(2003)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化实际上不是一种规则,而是一个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具有高度透明度和责任的、非常灵活的货币政策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即使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实现。
Vegh(2001)认为,由于货币政策工具都是短期利率,在有粘性通货膨胀的封闭经济模型中,货币增长率规则、利率规则和通货膨胀目标制传递了同样的结果。而Bernanke和Mishkin(1997)与King(2003)认为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根据目标变量要去设计利率机制导致其与货币增长规则和利率规则不同。这个货币政策框架至少有两个作用:提高了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的规律和责任。
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推动决策的民主化、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改善公众与中央银行的交流以及有效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这些都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政府或中央银行明确宣布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要达到的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中央银行则通过宏观经济计量模型通货膨胀目标制,定期测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通货膨胀率,将此预测值与事先宣布的目标值或目标区相比较,根据两者之间的差距,通过操作货币政策工具,最终使未来的通货膨胀率落在目标范围之内。
从最早单纯由简单的最优化求解,到之后从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政策决策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扩展和改进,再到目前的关于“不确定性”的消除,对最优货币政策设计的讨论显示出不断追求包容性更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的趋势。由于预期的作用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中央银行的目标函数和面临的现实经济状况可能时时进行着变换,最优货币政策的设计必须保持与经济现状的同步对应。
(5)消除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for Monetary Policy)
货币经济学家对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中发现,中央银行总是不能准确有效地调控经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其中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最优货币政策设计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理性预期的存在、附加冲击的不确定性、参数的不确定性、测量误差的不确定性和模型的不确定性等几个方面。这些不确定性有源于未来事件、未来冲击和扰动,有源于经济的“真实”运行,有源于对当前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反应,有源于对未来货币政策的市场预期,也有源于经济计量模型应用及数据的局限性。这些不确定性使得以原有最优化方法得出的最优货币政策往往并非最优,与现实经济条件相距甚远。
Goodhart(1996)强调货币政策的渐进性(gradually)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即当通货膨胀偏离既定目标时,央行采取逐步调整而非一个简单的跳跃的方式进行治理通胀。Martin(1999)则认为谨慎性(cautious)的货币政策也有利于消除不确定性中国论文网。即在不确定性环境下,针对通货膨胀偏离的利率调整幅度小于确定性环境下最优的调整幅度的货币政策,
还有的经济学家应用鲁棒控制(robustcontrol)和贝叶斯方法(bayesian Methods)分别从不同的侧重方面消除两种类型的不确定性对最优货币政策的影响。Onatski 与Stock ( 2002)、Leitemo与Sêderstrêm(2004)以及Levin 与Williams(2003)尝试运用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法,Milani(2003)运用贝叶斯移动平均(BMA)方法旨在消除最优货币政策设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货币当局的政策实施方面,Svensson(2005)提出了目标预测法等。
归纳目前降低最优货币政策模型不确定性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综合法(Blinder通货膨胀目标制,1998 ;Wieland2000),使用不同的模型,然后综合评价决策以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长期的货币调控经验和成熟的经济模型。二是单一规则法(Mtlion.Friedman,1983;Taylor,1993)提议用简单的单一规则如泰勒规则以消除复杂规则存在的问题,但其前提条件是使用这种货币规则没有偏差。三是实验法(Sack,2000,Castelnuovo,2004;Dennis,Richard,2005等)通过鲁棒控制、贝叶斯估计和随机动态模拟等试验消除参数不确定性以减少,缺点是这些方法又会给最优货币政策模型加入新的不确定性。
(6)最优货币政策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货币需求日益不稳定、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使得货币供给控制难度加大、金融市场不发达、预期渠道作用不明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较复杂、中央银行的多目标任务等特征使得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可以归结为“显性货币、隐性汇率双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针对以上特点可以给出以下对策:
1)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的日益加深,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在金融业领域限制垄断,鼓励市场竞争,特别是给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改善社会收入分配,支持劳动者通过集体议价等形式,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医疗等社会保障,释放居民储蓄。其中金融制度、法规和监管体系的完善就尤为重要,这是最优货币政策调控理论适用的最基本条件。
2)为确保中央银行不过度地采取相机抉择的行动以及通货膨胀预测的无偏性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中,最大限度地维持通货膨胀目标与产出稳定性目标权重的透明度就显得非常必要。考虑到新凯恩斯主义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价格稳定总比产出稳定更重要。
3)设计在当前决策方式——相机抉择方式下的最优货币政策。灵活大胆地应用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有效管理通胀预期。相机抉择方式下设计的最优货币政策可能对经济产生反向的冲击作用,如何预测这种反向作用并将之控制在经济可以承受范围之内,是必须着重考虑的。
4)中央银行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性维护央行良好声誉,以保证货币政策能应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冲击,避免在短期内造成经济的巨大波动。政府虽然有权否决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但不必经常给货币当局施加过多的压力,因为这样反而容易使货币政策变得更加不稳定。
5)尝试运用鲁棒控制、贝叶斯等方法消除一些不确定性。中国转轨经济体制下,最优货币政策的设计无疑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冲击的不确定性表现显著。
参考文献:
[1]张俊喜,当代货币经济学的新发展[J ],世界经济,2001.5
[2]孔丹凤,货币政策框架理论的一般分析[J ],上海金融,2008.10
[3]郭晔,最优货币政策的设计:综述及其启示[J ],经济评论,2007.4
[4]卞志村、管征,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前瞻性视角分析[J ],金融研究,2005.9
[5]刘斌,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及在我国的应用[J ],经济研究,2003.9
[6]郭万山,参数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 ],统计研究,2004.2.
[7]谢平、刘斌,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的新进展[J ],金融研究,2004.4
[8]江秀辉、李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研究综述[J ],经济论坛,2009.8
[9]Clarida, Richard et al. (1999). TheScience of Monetary Policy: ANew Keynesian Perspective[ J ] ,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 37:1161- 707.
[10]Adam ,Klaus ,2004.“OptimalMonetary Policy with Imperfect Common Knowledge. ”[ J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23.
[11]Aoki,Kosuke,2003.“On theOptimal Monetary Policy Response to Noisy Indicators.” [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0 ,pp. 501 - 523.
[12]Backus , Davidand Driffill , John , 1985.“ Inflation and Reputation. ”[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June) ,pp. 530 - 538.
[13]Bernank ,Ben S.and Boivin ,Jean ,2003.“Monetary Policy ina Data - rich Environ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 50 ,pp. 525 - 546.
[14]Cellini , Robertoand Lambertini , Luca , 2004.“On the Dynamic Consistency of OptimalMonetary Policy.” [ J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Bologna ,Economia ,Working PapersSeries ,No. 463.
[15]Levin , A. ;Onatski , A. ; Williams , J . and Williams N. ,2005.“Monetary Policy under Uncertainty in Micro –founded Macroeconometric Models.”[ J ],NBERMacroeconomics Annula.
[16]Barro, R.J . and D.B. Gordon , 1983 .“Rules , Discretion.and Reputation in a Model of MonetaryPolicy”, [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2,101-121
[17]Rotemberg , J , and M. Woodford , 1997 ,“An Optimization Based Econometric Framework for theEvalu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 J ], NBER MacroeconomicsAnnual 1997.297-345
[18]Martin B. Caution and Gradualism inPolicy under Uncertainty[D ] . Bank of England ,1999 .
[19]Goodhart C. A. E. Central Bankers andUncertainty [ J ] .Bank of England ,1999 , (1) .
[20]Svensson L . E. O. . Inflation ForecastTargeting : Implementing and Monitoring Inflation Targets [ J ] .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7 , (6)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