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银行失败,其他具有相同资产负债结构的银行将遭受相同的冲击,甚至出现挤兑。两者都是在不对称信息前提下,其他银行挤兑可能会由于这些可观察到相似银行(没有必要完全相似)的失败引发。在进一步的研究中,Allen和Gale(2000)分析银行破产,将传染作为多银行框架中的均衡一种形式。认为银行恐慌是由于存款者一方的随机流动性冲击而造成的,这样的总流动性冲击对于传染来说是必要的和充分的。另一方面,对于信贷渠道是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柜台外交易(OTC)衍生工具市场和支付清算系统的复杂网络之间传染(e.g.GuttentagandHerring,1987;Schoenmaker,1995)。银行间同业的信贷额度通常与拆入银行的大小有关,而与拆出银行的大小无关。幸存的银行拆借资金给失败银行,可能会随之出现同样情况。市场参与者都知道,银行同业的之间的联系非常多,但是具体的双边联系却不是很清楚,一旦银行失败,市场参与者不知道对破产银行的未清偿的债权,这反过来可能会导致在银行间市场普遍失去信心。Kaufman(1994)通过信用渠道分析银行传染说明银行之间通过联邦基金市场的相互连接加速了损失从失败银行到其他银行的传导。吴忱(2003)通过美国银行业的案例分析后认为一个银行的破产当且仅当其他银行破产时才会发生。以债务人银行的破产为条件,债权人银行在其自身基本面的很大范围内发生破产,远远超过债权人银行幸免于难的情况。但是,债权人银行的破产并不影响债务人银行破产的概率。传染从债务人流向债权人,并因此通过银行同业存款的渠道以特定的方向传播。于是,传染变得地区化,但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成为潜在的目标。
银行作为经济运行中的金融中介,其系统性风险不仅仅在银行内部传染,而且也会在贷款企业、投资者与银行之间传染。Peter(2004)从个别企业资产价格下降的角度解释贷款企业与银行之间传染。因为企业资产下降减少了对资产收益的预期,而名义债务不变,企业还贷能力相对下降,企业无法偿还债务而违约,从而给银行带来信贷损失,资本金的减少。由于受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限制,反过来迫使信贷水平下降,进一步带来资产价格的下降,银行信贷比率的下降。同时,KrahnenandWilde(2006)从投资者出售债务抵押债券(CDO),分析大型银行进行贷款证券化的资产价格变化过程,使得银行股票的价值反映了银行业市场中主要的系统风险。
以上文献研究多数集中银行挤兑事件和破产事件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传染,而针对于银行自身资产价格传染的研究较少。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银行业受到国家的保护,银行挤兑事件和破产实际案例并不常见。因此,本文改换视角,从银行自身资产价格波动的角度,提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为防范和抑制其传染,减少银行业损失提供理论依据。
二、理论模型
(一)模型假设
假设银行是一个理性人,宏观经济变量中的利率和其他价格指数为外生变量。这种假设一方面是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同时对于多数的银行进行微观分析来说也是合适的,一个银行的行为无法影响到这些指标。
(二)建模与求解
本文在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种情况下建立模型,分别讨论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
1、完全竞争的市场。根据微观银行学,银行业完全竞争的市场要求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市场上有无数的银行和贷款人;二是银行业中的贷款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三是银行进入或退出是完全自由的;四是每一个银行和贷款人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在这样的严格假定下,我们将银行活动作为存款和贷款服务的对象建立模型,银行管理存款和贷款的成本由成本函数 决定,其中,D为存款数量,L为贷款数量。存在N家不同的银行(n=1..N),具体一个银行的成本函数为 ,它满足凸状假设,齐次假设。为了表述的简练,由银行n吸收的存款数量D与发放的贷款数量L之间的差额形成储备R,它划分为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和该银行在银行间市场上的净头寸 , 、 和 为既定的贷款利率、银行同业间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银行的利润是:
(1)
银行在同业间市场上的净头寸 。假定银行管理成本为线性函数, 。因而,银行的利润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2)
这样银行利润是贷款与存款和净管理成本差额。通过一阶微分得到利润最大化行为:
(3)
由(3)两式相加得: ,表示银行贷款的边际收益等于银行贷款的边际成本,即银行的每笔贷款的收益率等于其存款的利息成本、法定准备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和,假设银行能够保持持续经营,贷款中出现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为 ),L中有效贷款 减少,银行贷款收益率必然下降。而在持续经营条件下,管理费用并没有因此下降,银行存款并没有及时调整。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