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英国金融学家洛伦兹·格利茨(LawrenceGalitz)在其著作《金融工程学─管理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技巧》(FinancialEngineeringToolandTechniquestoManageFinancialRisk)一书中提出: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现有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
宋逢明教授认为,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如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第二层次是风险管理技术,即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与手段以达到预期的收益/风险目标;第三层次是整体金融架构的创造,例如设计企业的兼并与收购方案、资产证券化、设立货币市场基金、建立回购/反向回购市场等等;第四个层次是对金融市场的研究。
三、金融工程学的局限性及发展前景
金融工程学的应用在于判断金融形势,确定自己的金融目标,然后挑选恰当的金融工具,使他们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组合,以便达到既定的金融目标。主要应用在保值、风险防范、套利和金融结构调整方面。一是金融工程学在银行业务上的应用,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必须不断地创新金融产品,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二是金融工程学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以概括为管理策略和投资策略;三是金融工程学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包括控制价格风险、控制数量风险、控制代理风险和控制兼并风险。
随着金融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其理论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工程的迅速发展使风险管理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却越来越复杂,事实上,作为风险管理的技术,金融工程只是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来提供分散风险的方法,使风险确定化,却不能成为减少乃至消灭风险的解决之道,更不能成为获取风险利益的工具;二是金融工程模型的设计也存在很多问题,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是完全随机的,适合某一特定市场行为的模型很难推广,而且模型过分依赖对历史数据的统计估计,并且市场还会利用模型预测结果,对投资者造成幻觉,使投资者陷入投资陷阱。
金融工程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产品、业务开发运用中的特点而言,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客户导向,即在运用金融工程后,金融机构由原来金融创新时期的致力于提供营利性最高的金融产品,这一标准发展为客户最满意,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已从长期以来的“利润最大化”转向了“市场占有份额最大化”,从而导致了金融市场上“一对一”交易形式和柜台交易“OTC”的日益盛行;二是剥离与杂交化,金融工程的精髓在于运用尖端技术对收益/风险进行剥离、分解或杂交二创造出新的收益/风险关系;三是指数化与证券化,尤其是衍生工具设计的特点,将基本金融工具的价值同某些市场指标挂钩以使投资者获得额外收益;四是保证金机制的广泛运用,运用金融工程学来开发新业务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尽量少的资金来实现对尽量多的金融资产的管理;五是精密化于复杂化,金融学的工程化趋势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计算变得越来越精密和复杂;六是业务的表外化,金融工程学趋向于用于开发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应的业务,以保证盈利、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负债效率。
大量将工程学的方法、原理和手段引入金融研究,如商业化的Financial-CADforExcel,Financial-CADforVisualBasic等软件的开发成功,大大降低了金融技术的成本,更新了人们的金融技术开发和运用的理念。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技术等也引入到金融工程中来,金融工程学的工程学特色将来还会进一步得到强化和深化。
四、中国金融工程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建议
金融学的工程化已是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金融业长期封闭的传统模式的两大弊病已在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充分暴露出来。一是国内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低下,二是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无所适从或盲目参与。我国要更好的发展金融工程,还必须克服以下一些障碍:一是资本市场发育迟缓、规模狭小与信息成本高昂,金融工程的主要“原材料”是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的应用基于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工具的交易市场,但我国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期权、期货和远期这些基本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市场;二是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盲目性与非理性造成了市场运作的无序低效和功能扭曲,金融工程缺乏合理的运行基础;三是中央银行体系的成熟度、调控能力与监管方式均需进一步提高与变革。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