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讲,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落后于金融虚拟扩张的,这就决定了早期金融虚拟化所推动的信用生成在虚拟性膨胀后又反过来成为制约其内在发展的桎梏。由此可见,金融的内在虚拟性仅仅表征着金融具有虚拟化的倾向与能力,而其虚拟化程度是否显著则受到不同历史阶段制度(尤其是信用制度)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这也为金融机构规避信用约束,实现虚拟创新提供了动力来源。
西方经济学家西尔伯(W.L.Silber)与凯恩(E.J.Kane)等提出了金融创新的回避管制说。西尔伯认为,当代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之所以发明种种新的金融工具、交易方式、服务种类和管理方法等,主要目的在于逃脱或回避现有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制约。(西尔伯,1983)规避创新就是指回避各种金融规章制度的管制以期达到理论最大化的目标模式。规制型金融创新意味着内在市场自发力量与外在市场机制相结合共同回避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所寻求的金融创新行为。凯恩的理论实际也为我们诠释当前金融虚拟化的全球性扩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金融市场的微观行为主体——金融企业或机构与宏观规制主体——政府和银行之间,存在着自由与管制的博弈。金融企业或机构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整体,其寻求的是以市场力量的自发运动来维系其价值创作、增值过程,实质上是金融虚拟化得以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企业或组织制度层面的体现。而以金融稳定为宏观目标的政府和银行则必须兼顾双面责任,即一面保持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动力,为金融企业或机构提供信用制度支持;另一面要对这种动力实施管制,使其限制在可以调节的范围内,即设定并实施的规章制度框架。金融企业或机构通过创新来规避管制,一旦危机金融稳定,政府又会加以管制,这种管制将导致新一轮的规避行为。管制和规避引起的创新总是不断交替,形成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
从当前全球虚拟经济发展的态势看,金融虚拟性的规避创新主要通过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设与泛化表现出来。广义的金融衍生品不仅仅涉及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合约,而且应当涵盖基于实体标的产权证券化或债权证券化所形成的混成组合型衍生产品。这种宽口径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交易是对既定制度规范圈设框架的突破,它使国家决策和信用规制的对象“进化”得虚无化,从而为金融虚拟化的膨胀与扩张提供了一种逆反动力。
四、建立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良性互导的思考
通过对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互导机制的建构及动力寻求不难发现,无论是信用工具创新,还是信用量的扩张,抑或是金融领域虚拟性的增强,其依托的实体规范仍然是业已存在的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的完整、成熟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这种互导机制的正常运行。当然,并非成熟的金融体系就可以实现良性互导,这里其实存在一种“悖论”,即发达的金融体系渐趋虚拟化的程度越高,信用创造规模越大,金融脆弱性也会愈发表现出来。以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例,危机的发生摧残的主要国家经济实体,其金融成熟度放眼全球恐怕无出其右,但虚拟金融的过度扩张却无形中使其“坚实外壳”下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金融危机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的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基础之间的背离。
纵观人类历史,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真正纠缠和肆虐人类不过180多年的时间,而从金融领域爆发进而蔓延到实体经济范畴并产生影响的危机,也要回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但这些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却是日渐加深,尤其是虚拟经济呈现出几何速度增长的态势。虚拟经济作为脱离传统“实体经济”范畴的新范式,在整体经济中的比例膨胀与金融虚拟化的不断扩张息息相关,其根源却可以追究到信用创造和信用扩张。尽管对经济(或金融)危机根源的探讨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却是无法否认的,危机的周期性发生已经成为现实经济发展的顽疾,任何商品经济国家都无法逃脱。经济危机的到来已经成为“间隔长短”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因此,建立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良性互导的策略探讨,也必然要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进行。
首先,应当继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规模。信用创造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但现代社会信用创造的动力源泉却并非是纯粹的实体经济规模扩张所需的信用支持,经济虚拟化的发展使得信用创造指对的方向不再是过去“一对一”的方式,而是在货币虚拟化、金融虚拟化以及金融创新等活动的影响下变成了“一对多”的方式,虚拟经济使得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倒金字塔的态势。然而,人本身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其自身的需要才是推动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动力表征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在走向经济强盛的过程中,必须以解决人的需要为首要目标。经济危机中需要的外化表现要么是“消费不足”,要么是“过度消费”,其实质都体现了人的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匮乏性。要满足人的需求必须不断地促进生产,这与生产决定着人类经济活动其他方面的重要意义是一致的。因此,加强实体经济建设,继续做大做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业和部门是防范金融危机到来最根本的措施。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