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金融虚拟的发展破迫切需要信用创造为其提供强大的信用支撑,信用创造也在金融虚拟的推动下不断的扩大信用货币的供给量。
二、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的逻辑传导机制
应该说在金融危机的生成机制中,信用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创造过程,即信用工具实体的创新与信用量的创造。这两个过程不仅促成了金融工具实体虚拟态势的创化和生成,而且也直接加速信用系统向金融体系传送大量的信用能量,并进而形成了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传导机制的逻辑模型(见图一)。在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传导的逻辑模型中,两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互动关系:信用创造为金融虚拟提供必要的信用基础,这种基础来源于工具实体的创新与信用货币数量的供给;虚拟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泛化又推动信用能量规模的扩大。
(一)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互动的模型构建
通过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互导的逻辑模型可以看出,信用创造为金融虚拟提供金融创新所需要的信用基础,金融虚拟则为信用创造提供内在冲动。信用创造过程涉及信用工具创造和信用量创造两个方面,金融虚拟过程则涉及金融工具衍生和虚拟金融规模扩张两个方面。信用工具主要包括银行券、票据、存款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股票、债券、外汇等有价证券,金融工具则包括股票、债券、外汇等有价证券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期权、期货等,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货币虚拟化和金融虚拟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货币虚拟化为金融虚拟化提供了创设的基础和演变的条件。所谓创设的基础是指货币本身价值虚拟化的过程使得价值的表现不再通过贵金属形式表现,而是越来越趋向于虚无,最终借助纸币或电子货币加以表现,这就为虚拟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货币制度基础;所谓演变的条件是指货币虚拟化过程中借助的货币本体的价值表现形式与基础之间的偏离,促使货币的外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货币的外延不断扩展,由此导致基于货币工具基础上的金融工具衍生也变得层出不穷。当然,目前对信用工具与金融工具的创造尚没有具体、统一的体系标准,哪些工具属于信用工具,哪些又归于金融工具,说法不一,但两者在工具创新方面紧密的内在联系却是无法回避的。同时,基于工具衍生形成的规模扩张也就不可避免。信用创造通过信用增级扩大信用投放量,为虚拟金融规模的扩大提供信用量基础;金融规模的扩张又借助资产证券化等形式倒逼信用创造。基于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互动模型的架构可以看出,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之间的互动框架是完整的,对于分析两者之间互动的传导机制提供了条件。
(二)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的传导机制
在信用创造过程中,信用的传导是借助信用(金融)工具实体实现的。20世纪70-80年代,不断的金融创新已经使得金融业的面貌不似以往。许多原有的界限已被打破。表现尤为凸出的是信用(金融)工具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范畴的束缚,从最初的信用货币到债券、股票和外汇,信用工具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状态和规模。随着期权和期货、指数期权和期货的出现,金融交易已经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成为了纯粹虚拟符号的交易活动。可以说,金融创新的活跃使金融活动不再与实体经济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基础资产的价格和基础变量与实体经济发生或近或远的关联。在金融创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几乎可以以一种无限创新的机理延续下去,而且是一种单方向的延续,从信用货币到指数期权、期货的传递预示着未来会有更加新颖的金融工具被“发明和创造”,但这个过程却无法反馈回信用创造领域中的工具实体。
同时,信用创造从信用量的供给层面也在推动着金融虚拟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最初的产生并非马上得到公众的推崇,主要原因在于本身信用等级较低,因此,需要对新的金融工具进行辨析、分离、重组,然后从中分离出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工具打包出售,这个过程就是信用增级的过程。信用增级的作用在于推动金融市场交易结构的多样化,拓展发行者筹资渠道,增加投资者保值增值的机会,带动整个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整体信用的提升。由此,基于信用增级基础上的信用创造可以为金融市场注入更多的金融资本,扩大对金融市场信用量的供给。反之,金融领域的虚拟化也会倒逼信用创造,在废除了黄金作为资产核心的束缚后,资产范畴变成了对债务偿付和债权债务关系的解读。于是,借助对债券这种信用工具创新出了资产证券化的金融运作方式。1970年首创的按揭抵押债券(MBS)将按揭债务打包制成标准的凭证,再将这些有按揭债务作为抵押的凭证卖给投资者,这样,银行解决了信用创造受制于资本约束的流动性问题,可以向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信用量,推动虚拟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张。
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最初源头——次贷市场危机看,美国连续5年的经济繁荣是基于低利率、高房价的因素,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使银行系统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信用创造,这些信用量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领域,而是被金融领域不断地吸纳,使虚拟金融规模不断膨胀。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