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选择的争论评析与思考_经济学论文

时间:2012-02-26  作者:秩名
  第一,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从三次产业来看,2010年1―2月,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9%,增速同比回落9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0%,增速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9%,增速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11],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高科技行业凸显。利润率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是利润率较高但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逐步推出市场;而具有一定或较高科技含量国家重点扶植的十大产业如交通运输、通信设备及电子信息业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第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据最新的各省经济数据,从1990以来的相关数据看,中国人均GDP东中西部相对差系数于2004年登顶,达75%,2004年后开始持续下降,到2008年已缩小至60%,2009年绝大多数中西部省份GDP及人均GDP以11%至15%速度增长,明显高于绝大多数东部省份,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所缩小[12]。2009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153元,较上年实际增长8.5%,2007年到2009年期间年均新增收入1805元[13],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了城乡衔接的供水供电、广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第四,科技投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相比2009年国家预计投入科研经费1761亿元经济学论文,2010年将投入600亿资金推动高科技重点技术行业发展[14],用于大力推动与扩内需、保增长紧密相关的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自主创新软件产品的应用推广力度、进一步推进机制创新,优化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

其次,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对经济发展方式认识不准确。经济发展方式不在是单单看经济数量化指标,除了考虑到要素与技术的因素外还借鉴先进的制度创新,侧重于经济质量指标提高经济内在质量,注意经济结构在内的结构体系全面改善经济结构。根据十七大文件,国内所谓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指达到经济发展目标所采取的手段, 或者是指实现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 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 而且包括经济、产业、区域的结构及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与现代化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15]。

第二,没有走出局部利益圈。尤其是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后,各地政府、企业集团仍然一如既往地片面重视增长速度,致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不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和隐患突出,主要原因就是局部利益圈在作怪。首先是各级领导在不正确的“政绩观”的驱使下,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硬目标而以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软目标只顾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再者政府部门和企业以物质投入为生产的唯一基础,重视争项目,争投资,上新项目,而忽略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投入因素。最根本的利益出发点就是狭隘的,对全局的整体是利益复杂系统缺少认识。

第三,整体目标不清楚论文格式。目前,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目标认识不清晰,事实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是一个手段,而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政府和企业就必须实现思想上的转变。所以整体目标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只有经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持续稳定提高的过程,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过分的注重经济发展外置形式,搞不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再多的物质与资本的投入也只是做无须有的浪费与无用功。

第四,各部门间协调不够。所谓的协调力度不够多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很难达成一致。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地方利益考虑往往能不按照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背道而行,以地区特有优势和地方自然资源经济学论文,建立服务于地方政府,满足于企业集团盈利要求进行产业格局规划,但是地方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固有资源牺牲为代价。还有就是企业集团之间缺乏沟通,本原可以在相邻相近的行业上下游重复利用,但因为沟通不畅找出大量的资源能源的浪费,经济效益水平的低下。在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必须与中央政府决策战略保持一致,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之间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措施力度不够,政策执行不足。中国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历史性转折点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进程看,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就是一个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逐步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对经济发展方式路径不断探索的过程,自1980 年12 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指出,“我们应当寻找一条新的路子,不是靠多上基本建设,多铺新摊子,大量增加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而是主要靠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降低消耗,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来扩大社会生产[16]。”到1993年江泽民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工业发展要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竞争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狠下功夫[17]”,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经济的思考越来越深入。1985 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8 年4 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首次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阶段。1999 年,党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经济学论文,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18]。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开始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构想并配合一系列措施。虽然我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经济发展依然带有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粗放特征,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索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多数政策与发展战略都只是仅仅在于引导,其行政力、法处律度不够。

(二)确定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明确一定的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的理性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也就是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采取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的规模增长。

一方面,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单纯通过增加包括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产品的数量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产要素的占有和开发实际上就是配合以科技工具自然资源进行疯狂掠夺和消费。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导致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进行大规模投资和生产。长期的粗放经济增长作用下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以及社会不稳定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同时牺牲了公共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所以要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格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本源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合理利用和科技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和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由高耗能向低耗能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多的依靠能源的消耗与自然资源的投入,2009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08 年的8.4%提升至9.9%[19]。我国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过度依赖,必然导致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发展中至今仍存在“四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状况,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合理利用能源资源, 减少“三废”排放量的发展战略经济可持续性才能得以为继。转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得经济社会能在资源得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环境污染得以有效控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满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三)确定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及“高生产、高消费、高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在新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难以继续。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将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轨道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

第一,坚持“低成本、低能耗、低投入、低风险”的原则。传统的经济增长伴随的是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而且能源消费的年增长率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率,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低成本、低能耗、低投入、低风险四方面相互联系。低成本的要求不再是利用我国大规模扩展的市场;低成本的要素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国外资本、技术、管理和其他短缺要素的引入等各种要素组合所形成的“低成本”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低成本是要求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即单位产品耗能量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低成本要求低投入,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及创新能力以提高单位劳动力产值与单位资源投入产出量;因为新全球化的经济变革改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发达国家供给不足型经济可以基本上吸纳中国的剩余产品的现状被改变,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学论文,全球发达国家资产泡沫破裂以金融商品交换我国家物质产品的过程趋于萎缩与中断,中国的生产过剩风险突出,低成本要求降低产品过剩风险。

第二,坚持地方利益服从全国利益原则,经济效益服从社会利益原则,短期利益服从长期利益原则。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处理好地方与中央、整体和部分、长期与短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首先,一切中央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决策要考虑地方的特殊性毕竟最终都要靠各个地方政府实施,地方切不可只顾小集团的眼前利益而游离全局而自成一体,局部的优化不代表整体的优质。其次,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强调质量的度量,即经济发展对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人才培养、社会福利在内的社会效益的正向的影响;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即经济增长对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识上分岐与统一对策_经济学论文
下一篇论文:区域性战略投资者引进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分析[1]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