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我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12-02-11  作者:秩名
  表2 三大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描述性统计分析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最小

0.3728

0.4520

0.4599

0.3728

最大

1.2350

1.2350

0.6458

0.7456

均值

0.6260

0.7759

0.5688

0.5267

标准差

0.2037

0.2577

0.0626

0.1211

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大。结合表1、表2可以看到,各个省市的差距比较大,其中超过1只有北京、上海和广东。上海最高达到1.235。东、中、西部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均值为0.7759,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0.5688高于西部地区的0.5267,这样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东部地区相对而言标准差比较大,说明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差异比较大,东部最高值为1.235,而最小值是0.452。中部地区省市区域较少,并且区域内的差异不大,标准差最小。
 

3.2影响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因素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各个区域的投入产出效率值差别的具体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找到影响其效率的因素将有利于我们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促进我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很多经济学论文,包括该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者状况、市场化程度、开放程度、科学技术水平、区域自身的特征、国家政策等。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了以下几个指标来考察,包括:地区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地区总产值、地区工业总产值、货物进出口总额、市场化程度、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学历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等。

Tobit回归模型属于被解释变量受到限制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其概念最旱由经济学家Tobin在研究耐用消费品需求时最先提出,Tobit模型为截尾回归模型,此时,普通最小二乘(OLS)的概念不再适用于估计回归系数,若直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会给参数估计带来严重的有偏和不一致。Tobit模型是基于极大似然法的估计过程,考察模型整体的显著性。受超效率DEA模型限制,其效率值属于截尾数据,因此建立效率值与影响因索的Tobit回归模型,并使用Eviews5.1软件计算结果如表3。

表3 影响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因素分析

 

 

系数

标准差

Z值

P值

常数项

0.62128

0.07825

7.939685

0

地区总产值

-9.78E-06

1.17E-05

-0.834523

0.404

工业总产值

8.70E-06

5.39E-06

1.613254

0.1067

居民消费水平

9.69E-06

1.07E-05

0.908069

0.3638

研究与开发经费

1.14E-07

3.53E-08

3.224866

0.0013

货物进出口总额

6.14E-09

2.71E-09

2.268275

0.0233

市场化程度

-0.013757

0.020191

-0.681364

0.4956

受教育程度

0.006583

0.003829

1.719197

0.0856

由表3我们可以看到,七个因素中有四个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即P值比较小,另外有三个因素在统计学上不显著。

工业总产值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正向的影响。根据服务业所服务的对象差异,我们把服务业分为了生产性、消费性和公共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满足的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即生产者市场而非最终消费市场。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学论文,比较高的工业总产值一般来说,会产生更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的先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量比较大,质量要求也比较高,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研究与开发经费。研究与开发费用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显著正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一般包含两大类,一类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从生产制造业的流程中外包出来的配套服务业,另外一类是纯粹的,相对与生产制造业关联不大的产业。从价值链来看,单纯的生产制造业的附加值越来越低,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部分,正是前期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后期的售后服务等。所以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投入的增加,一方面直接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本身的服务附加值,另外一方面,也给生产制造环节带来了新的技术工具等,从而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

对外开放的程度。我们用区域的对外进出口额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往往反映其参与全球社会分工的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同时对外开放还带来了外资的进入,加剧了竞争经济学论文,使市场结构更加健全,其市场结构越趋向于完全竞争状态,通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会具有比较高的效率。我国东部地区由于自身的地理优势,人力资源的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其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也比较高。

受教育程度。我们采用的原始数据是高中以上教育水平占总的就业人口的比例。较高的教育水平,保证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区域生产总值。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是负向的,不过并不显著。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这里用的是地区的GDP来衡量,当然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从结果来看,区域生产总值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是反向的作用。即值越高,效率可能会越低,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阶段,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依旧占据最大的比例,生产性服务业占总体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来说还比较小,服务业没有办法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很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经济学论文,并且服务业具有无形性、不可移植性等,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很难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从而影响到其投入产出的效率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产业规模。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国的服务业的增加值与其投入产出效率的系数为负,说明产值越高,产业效率反而是越低的。可能的原因是我国的服务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或者存在重复建设,其边际收益在递减,从统计的结果看,较多的产业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现象。这提醒我们服务业也应该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注重产业内涵建设,提高产业的单位绩效。

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水平的高低对效率的影响是负向的,但是也不显著。服务业包括居民的消费已经生产性消费,居民的最终消费的增加,可能是以最终产品投入到生产性者市场减少为前提的,从这个角度看,居民消费水平也许对效率会有一点影响。

市场化程度。我们应用的是樊纲等计算的各个省市的市场化程度得分。从结果看,市场化程度对效率的影响为负经济学论文,但是并不显著。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结论

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各个区域差异比较大。由于各个区域的基础经济条件差别大,东部地区的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

影响各个区域的效率的因素很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的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满足对象工业生产增加值,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对外开放的程度、负向影响的因素是受教育程度等。其他三个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包括地区总产值、居民消费水平、市场化程度等。

4.2政策建议

促进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的细化有利于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不同的区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继续走工业化的道路,促进工业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分离出来,由外部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以形成规模效益,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的效率。另外一方面还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各个部门自身的专业化程度,细化社会分工,提高效率。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管理。包括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管理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一方面来自于工业,另外一方面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业各产业部门直接的相互需求。我们需要提高需求的总体水平,同时关注到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之间的相互需求所占比重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发展优势产业。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那么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应该结合该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其效率。比如东部地区相对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学论文,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业比较发达,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目标,那么就应该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能够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服务业,如上海大力发展金融业、会展、航运等。而中西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特别是制造业还不发达,那么其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更多地侧重于基础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等。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贸易额。参与国际服务业外包,融入到国际社会分工中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市场结构,而国际上成熟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入,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管理体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创新,促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引进;促进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形成。

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性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等领域外,交通运输、金融、通讯等领域都应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限制[4]

增加研究与开发费用,提高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王海峰,罗亚非,范小阳.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的研发创新评价国际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42-49
[3]迟国泰,隋聪,齐菲.基于超效率DEA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J].科研管理.2010(3)94-104
[4]韩坚.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7 (12):75- 78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危机时期国内外需求对中美贸易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论文:关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辨析及实现要点研究_共享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