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目前东部新区的各项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为配合新区发展,带动全市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漯河市、区政府决定抓住机遇,加快东部新区中心区建设,推进城市整体发展。
关键词:新区中心区,功能布局,活力
一、概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迅速膨胀,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因此,依托原有城市,开发新区的模式已经成为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模式。
漯河市东部新区位于漯河市老城区东部,总面积405.3平方公里,京广、沪渝铁路在此交汇,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洛界(洛阳―界首)公路横穿东西,西部紧靠全国一级编组站――漯河火车站,北距郑州国际机场仅90公里,区域交通便捷,通讯畅达,能源充足,资源丰富。目前东部新区的各项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为配合新区发展,带动全市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漯河市、区政府决定抓住机遇,加快东部新区中心区建设,推进城市整体发展。
漯河市东部新区中心区选址在漯河市城区东部召陵新区内。规划范围西至桐柏路,东达庐山路,北抵淞江路,南临黄河路,总用地约1.4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1.36平方公里。论文参考网。(图1)

二、功能定位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已经完成,确定了“北优西扩,沿河推进,南跃东拓,整体协调”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根据总体规划,东部新区商业服务中心围绕其中心区布置;在东部新区东北部形成颇具规模的大学教育基地和科技研发、孵化基地,建设集高等教育、科技研发、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教育科研中心。并布置相配套的居住用地和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由此规划该区功能定位为:城市新型的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生态游憩和配套居住为一体的漯河市东部新区中心区。
三、功能布局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城市活动的多元化是城市生命力之源。总体布局结构形成“一心、三轴、六区块”。一心:指行政办公主楼,作为新区中心区的功能和景观中心,设计中注重运用轴线、序列、围合、对景等城市设计手法以形成行政核心区庄严的环境氛围。三轴:南北向行政文化发展轴,东西向沿滦河路的生态绿化景观轴,汾河、汾支河水景观轴。六区块:依据城市主次干路,以滦河路、中山路、韶山路为界,将中心区分成的六个区块。依据城市主次干路,以滦河路、中山路、韶山路为界,将中心区分成的六个区块。(图2)(图3)


A区:该地块为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会所。东南侧为小学。
B区:该地块西南侧为宾馆用地,其它部分为综合发展用地。
C区:北侧为科技办公用地;南侧为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幼儿园。
D区:南侧为商务办公用地,包括金融中心、邮政通信中心、商务办公楼。东北侧为行政办公用地,包括公检法等机关办公。西北侧为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幼儿园。
E区:该地块为行政办公区。东南侧和西南侧为公建混合用地,包括文化娱乐、商务办公等。
F区:南侧为公建混合用地,其建筑裙房部分为东部新区商业服务业中心,安排购物中心、超市、商业步行街、美食街及娱乐设施,高层部分安排商务办公。北侧为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会所。
四、规划理念的运用
1、城市设计理念
中心区通过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和一条次要景观轴线相联系。论文参考网。主要景观轴线其一为南北向的行政文化主轴,其二为东西向的生态景观主轴。次轴为以汾河、汾支河水面构筑的水景观轴。同时还设置行政办公主楼、中山路入口、商业建筑和商务办公等四处建筑景观节点。
规划还从城市宜人尺度、肌理出发,以城市景观为着眼点,注意近人的连续性街道界面与高层界面的尺度变换,在人经常活动的区域内以整体连续而丰富多变的小尺度界面元素来塑造街道特征,并分割过大街廓,避免因尺度过大而窒息正常尺度的活动。其中沿滦河路景观空间是其精华所在。
对于独立地块的城市设计,规划重点对开放空间进行提出一系列控制和设计导则。规划依据现状问题、使用情况、空间功能、景观视线等确定整治要点。主要包括空间界面控制、建筑物控制、场地控制、环境设施设计意向几方面。(图4)

2、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相结合的观念
东部新区中心区的整体发展计划与空间规划能否真正实现,在于实际开发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及开发程序如何安排。规划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分阶段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时序开发等要素,力求各期建设功能配置相对完善并尽快形成中心区的城市风貌,在总体布局的有效控制之下,中心区的分期开发建设均能有序进行。论文参考网。
4、尊重文脉的理念
尊重“文脉”的理念:从“文脉”的观点出发,延续城市历史,追寻城市文明的精华。召陵历史悠久,位居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春秋时期七国“召陵会盟”之地,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许慎的故里,规划充分借鉴利用的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背景,规划从“文脉”的观点出发,试图在建筑院落、建筑单体、景观规划各个层面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设计结合,通过对历史的负载和其特定的城市区位的定位,辨证地处理历史与现实、新与旧的矛盾关系,试图真正地延续古城历史,追寻城市文明的精华。
5、生态设计的理念
正如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汾河和汾支河千年来也孕育了召陵的文明。规划在尽量保留现有河流的基础上对水系进行整合,营造良好的滨水空间,使中心区成为滨河休闲环境与现代人文环境的交汇地区,城市与自然的景观融合区域。
总体景观构架与东部新区景观网络相适应,以滦河路为东西向轴线沟通沙河――新区体育中心生态走廊,以行政办公主楼所处的位置为南北向轴线串联行政核心区和北面的综合发展用地,并以汾支河、汾河的滨河绿带以及淞江路两侧的景观绿地为背景,系统性地构筑中心区的开放空间和绿化空间脉络;注重水环境的整治和利用,形成建筑、水体、绿化有机共融的景观特征。
6、缓冲带理念
规划提出“绿化缓冲带”的概念。绿化缓冲带是指为美化交通线路在城市道路与建设项目之间设立的绿化带。绿化缓冲带以绿地为主,作为单位用地的一部分,不计入公共绿地指标。但其对于增加绿地率、提高绿化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游憩条件具有重要作用。
五、小结
目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漯河东部新区行政中心区是漯河市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主导空间。为了能以“核心空间、活力之源”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新区中心区,规划必须进一步统筹协调本区与城市、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关系,强调城市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同时,对功能的复合性、市场的经济性以及文化的特色性等方面综合分析考虑,最终必将能促进和谐漯河建设,推动漯河大发展,使漯东新区中心区真正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的活力之源。(图5)
 |